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及现实性阐释——从“人民的现实幸福”概念到“人民幸福”的理论体系

作者:
王鲁宁 WangLuning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59 MB
报告字数:
17512字
所属图书:
伦理与文明(第4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研究,必然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及其中国化等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人民现实幸福论是一个由最初的“人民现实幸福概念”到人类解放和人类幸福终极目标而逐渐生成的过程,对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人民幸福”理论定位于马克思幸福观体系中,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人民幸福”论的根本标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的人民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人民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也是对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当代建构及现实意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向度。“中国梦”的理论创新主要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人民幸福本位”大众化的实质内涵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共享,即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取得的政治文明、人文关怀、社会成果的愉悦共享。

关键词:

现实幸福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马克思幸福观中国化人民幸福本位论

作者简介:

王鲁宁:王鲁宁(1959~),山东淄博人,济南社会科学院文史哲所、济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WangLuning:

文章目录
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品格
  • (一)人民现实幸福论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关系厘定
  • (二)“现实幸福”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实质内涵
  • (三)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世界历史性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民幸福”理论的中国化何以可能
  • (一)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理论的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理论的主要成果和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一)科学发展观与“人民幸福本位论”的升华
  • (二)“中国梦”发展战略与“人民幸福本位论”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