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态生产力发展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凸显与现实满足

作者: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大小:
1.04 MB
报告字数:
38011字
所属图书:
人民美好生活实践探索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毫无争议的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劳动者,使得劳动者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全面发展。所以,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凸显并不是为了生活资料的无限增长,而是为了减少劳动时间进而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一直以来,人们熟知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这实际上只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物质条件,并非是说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无限度增长。上述问题却构成了很大一部分生态批评家解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的上述观点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著作中。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35~436页。根据马克思这一论述,我们不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必要的物质条件是高效的生产、富足的生活,以及劳动性质的变化和个人劳动的价值态度;二是生活的富足并非是绝对的、无限制的,其前提是集体的财富分配采取充分“涌流”的形式,但是生活的富足需要达到何种程度却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之所以强调生活资料的富足,核心原因在于它是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的必要条件。所以,生活资料的富足程度将取决于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原则下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在马克思看来,个体的“需要”只有在最基本的水平上得到满足,方能坚持按需分配原则,否则,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陷入普遍的贫困状态,这种贫困状态会使得个体为了争夺资源而重新陷入对立。因此,为了消除个体的对立,必须在物质资料水平达到富足状态,才能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语境下的按需分配原则并不局限于“商品配给份额”,其认为对稀缺商品进行平均分配至多只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因此其现实性更多强调的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真实需要”进行相对的平均分配。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对生态问题成因的本质剖析
  • 表征存在本质的生活需要
  •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
  • “虚假需要”与生态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的规律揭示
  • 生产力的发展目的是满足人类合理需要
  •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破坏效应”与“促动效应”
  • 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效应与生产力的生态化跃迁发展
第三节 生产力生态化跃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旨因
  • 生产力生态化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生态化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逻辑统一
  • 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三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