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皇权视域下的忠德观——以唐代皇帝诏令为例

作者:
桑东辉 SangDonghui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1.75 MB
报告字数:
19587字
所属图书:
伦理与文明(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诏令作为一种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行政命令,体现了皇权的意旨。在古代帝王的诏令中,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纲常伦理,忠德一再被凸显,成为诏令中褒奖、旌表的主要依据和劝勉、训诫的主要内容。忠德经过由两汉“三纲”确立到宋明理学纲常神圣化的中间过渡时期,在唐代帝王的诏令中被大量使用。其对象的广泛性、功能的多样性、内涵的单向性,都体现了封建皇权对忠德的认知和重视。唐代诏令中的忠德与唐代政治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唐代忠德状况及其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启发了后世君主对忠德的强化,开启了宋明时期忠德神圣化的先河。

关键词:

唐代皇权诏令忠德

作者简介:

桑东辉:桑东辉(1968~),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

SangDonghui:

文章目录
·忠在唐代诏令中的对象
忠在唐代诏令中的功能
  • (一)褒奖功能
  • (二)劝勉功能
  • (三)训诫、贬斥、除削功能
  • (四)优答、慰劳功能
  • (五)册封、任命功能
忠在唐代诏令中的内涵
  • (一)尽心竭力
  • (二)公忠体国
  • (三)谏诤匡正
诏令中所见唐代忠德观之特点
  • (一)在君主专制下虽更多地强调臣子对君主尽忠,但也具有双向度的君仁臣忠的内涵
  • (二)对待忠孝关系存在以孝资忠的忠孝一致性,但也不乏夺情起复的忠之至上性
  • (三)君王对忠德的褒扬和期许往往与政治上的危机度呈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