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从“小康”到“大同”: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新时代”——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作者:
马拥军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09 MB
报告字数:
18292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时期是以短缺经济为基础的时期,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结成各种各样经济的社会形态即“市民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制约。人类的全部文明,包括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短缺问题而建立的。随着相对过剩经济的出现,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共产主义时代。共产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终结,是“市民社会”的终结和“人类社会”的开端。共产主义要解决的是过剩问题,为此必须创立一种新的文明样式,这就是以联合、团结、凝聚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新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经济新常态为标志的。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经济上要解决的正是生活必需品生产的过剩和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难以满足的问题。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类历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从而走向共产主义是相吻合的。共产主义道路虽然漫长,但并不“渺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构成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或环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四为四谋”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国际主义义务的外在体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新中国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运史

作者简介:

马拥军: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文章目录
·“人类社会”意义上的“新时代”与谋生活动的终结
·传统经济学的终结与“全面小康”之后的“新时代”
·新时代与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