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从“小康”到“大同”: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新时代”——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作者:
马拥军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大小:
1.09 MB
报告字数:
18292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5.69-83
李冉
摘要:
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时期是以短缺经济为基础的时期,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结成各种各样经济的社会形态即“市民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制约。人类的全部文明,包括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短缺问题而建立的。随着相对过剩经济的出现,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共产主义时代。共产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终结,是“市民社会”的终结和“人类社会”的开端。共产主义要解决的是过剩问题,为此必须创立一种新的文明样式,这就是以联合、团结、凝聚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新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经济新常态为标志的。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经济上要解决的正是生活必需品生产的过剩和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难以满足的问题。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类历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从而走向共产主义是相吻合的。共产主义道路虽然漫长,但并不“渺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构成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或环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四为四谋”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国际主义义务的外在体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新中国史
人类社会发展史
国际共运史
作者简介:
马拥军:
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相关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与认识的新开拓
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渊源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当代重构导论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百花园里吐蕊争芳——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
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评析
文章目录
·
“人类社会”意义上的“新时代”与谋生活动的终结
·
传统经济学的终结与“全面小康”之后的“新时代”
·
新时代与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