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科技伦理的柔性治理:模式锚定、制度特征与实施路径

作者:
李凌 邝光耀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大小:
1.09 MB
报告字数:
18769字
所属图书:
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辑 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多项科技伦理治理软法规范实施,我国初步建立具有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科技伦理柔性治理模式。科技伦理的柔性治理模式承袭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符合现代科技创新活动基本规律,顺应国际社会科技伦理治理潮流。科技伦理柔性治理吸纳党委、政府、科技团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针对科技创新前沿问题采取伦理审查、协商对话、教育培训、舆论监督等柔性治理手段,是典型的软法之治。当前我国仍处于科技伦理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期,亟待进一步发挥德法兼治的制度优势,落实伦理审查监督机制,完善公共协商沟通机制,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科技伦理教育机制,推进柔性治理深化落实,以负责任与向善的科技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

制度优势德法兼治科技伦理柔性治理伦理审查

作者简介:

李凌:伦理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伦理学研究;

邝光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目录
科技伦理柔性治理的模式锚定
  • (一)科技伦理柔性治理符合现代科技创新活动基本规律
  • (二)科技伦理柔性治理承袭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
  • (三)科技伦理柔性治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四)科技伦理柔性治理顺应国际社会科技伦理治理潮流
科技伦理柔性治理的制度特征
  • (一)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治理
  • (二)针对前沿科技问题的治理
  • (三)以制度协商重叠共识的治理
  • (四)富有实效的柔性手段治理
科技伦理柔性治理的实施路径
  • (一)落实伦理审查监督机制
  • (二)完善公共协商沟通机制
  • (三)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 (四)构建科技伦理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