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7月19日,在德国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中产家庭里,马尔库塞出生了。在商人父亲卡尔·马尔库塞与出身优渥的母亲的关爱与保护下,他平静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成长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典型德国中上阶层青年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文集(第五卷):哲学、精神分析与解放[M].黄晓伟,高海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4.。1916年,18岁的马尔库塞开启了短暂的政治生涯。他先是加入了德国在“一战”中的预备役部队,随后参与了1918年的德国革命,并于1919年退出德国社会民主党,随即重新回归学校,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求学。1922年,马尔库塞凭借博士学位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从事了几年出版工作,1924年与一位名叫苏菲·沃特曼的女人结了婚。1928~1932年,马尔库塞跟随当时声誉斐然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学习哲学,提出了将现象学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构想。1933年,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日益强大,马尔库塞谋求大学教职资格的愿望落空,加入了“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所”——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形势所迫他不得不辗转多国,1934年终于在研究所依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纽约分所安定下来。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了研究所“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设计,同时也形成了对批判的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独特理解,1941年出版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简称《理性和革命》)被视为这一阶段思想的重要成果。这段时期,马尔库塞为美国战略服务中心和国务院的反法西斯战争机构工作,并在研究所其他成员20世纪40年代末返回德国后离开了研究所。50年代,马尔库塞在美国开始了执教生涯,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马尔库塞出版了原创性地解读弗洛伊德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起来的《爱欲与文明》,阐释了从“后工业文明”高度异化的时代精神状况中解放出来的障碍,同时又勾勒出一个非压抑性社会的可能性轮廓。在风谲云诡、世事激荡的20世纪60年代,始终忧患着当代人类生存境况的马尔库塞以积极的姿态介入政治运动。通过阐释其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对陷入“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匮乏”之二律背反的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振聋发聩的批判。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在当时尤其是年轻的政治激进分子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声名鹊起的他与马克思、毛泽东一起被称为“3M”“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造反派之父”,等等。随着新左派在70年代以后的逐渐式微,马尔库塞也从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激进批判转向了对审美维度的内在“超越”,彰显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哲学领域的内在逻辑,及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升华的最高宗旨。1979年7月29日,马尔库塞逝世,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