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现代化与中国化: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经纬线

作者:
周前程
出版日期:
2025年4月
报告页数:
51页
报告大小:
1.36 MB
报告字数:
47769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文章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以现代化为主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工业和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再到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中国不断尝试通过学习西方来推动现代化,但这些努力均因未能触动封建根基和解决根本问题而成效有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现代化方案,强调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反帝反封建内容,也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近代中国的探索表明,现代化与中国化的互动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现代化中国化五四运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西学东渐

作者简介:

周前程:哲学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有《人性与政治》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化思潮与中国现代化探索
  •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近代思想启蒙
  •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
  • 维新变法及其影响
  •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
第二节 三民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调整
  • 三民主义概说
  • 三民主义的现代化方案
  • 三民主义的现代化方案评说
第三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 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
  • 五四时期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的反思
  • 西化还是俄化的论战
·第四节 西学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