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日常生活金融化批判的中国论域

作者:
欧阳彬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875 KB
报告字数:
23334字
所属图书: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基本矛盾决定了日常生活金融化的实质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通过对关涉劳动力再生产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殖民与剥夺,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与不断积累。但是,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维度看,“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927~928页。。只要“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资本所创造的财富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79页。。这就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扬弃日常生活金融化的“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的基础上,激活包括金融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形式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养老、保健、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需求过程中的“文明面”,探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金融发展道路。这是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批判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欧阳彬:哲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货币金融思想的经济哲学与现代资本主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其他课题数项。出版《马克思货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全球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研究》等专著5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高校文科学报》转载数篇。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四川省第十六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五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现状分析
  • 金融与日常消费
  • 金融与日常交往
  • 金融与日常观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金融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路径
  • 金融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定位
  • 以人民为中心的日常金融体系建设的四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