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

作者:
西奥多·W.阿多诺 赵勇 赵天舒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1.22 MB
报告字数:
22442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研究(第二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倒退到野蛮状态的一种表现,而在今天,原子弹的发明则与种族灭绝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所谓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首先涉及儿童教育,其次关乎普遍的启蒙,因为它们都能有效防止奥斯威辛再次发生,而鼓吹所谓的“约束”并无多少效果。威权与野蛮同频共振,杀人狂如希姆莱、霍斯和艾希曼等人都具有操纵型性格。因此,为防止奥斯威辛重演,弄清楚操纵型性格产生的条件并且改变这些条件是必要的。同时,教育也要使“恐惧”不被压抑,使“坚强”不被灌输,因为教育人们“坚忍不拔”,即意味着对痛苦本身的绝对冷漠;而冷漠意味着爱的缺失,意味着物化意识的蔓延,意味着奥斯威辛的再次发生有了肥田沃土。总之,让奥斯威辛不再发生,是对所有教育提出的首要要求。

关键词:

教育启蒙物化意识奥斯威辛之后操纵型人格冷漠

作者简介:

西奥多·W.阿多诺: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赵天舒: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