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郊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乡村振兴议题——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
熊万胜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256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7.293-320
叶敬忠
陈世栋
摘要:
本文试图提“城乡关系—人口流向”的分析框架,借以提炼郊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郊区的乡村地区为例,说明郊区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城市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初步思考。本文指出,郊区社会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可能会走在前面,郊区社会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将对全国各地区乡村振兴具有某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城乡关系
郊区
乡村振兴
人口流向
作者简介:
熊万胜:
相关报告
融合发展:城乡关系走向平衡的新实践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
21世纪的城乡关系、要素流动与乡村振兴
综合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平台、工具和关键因素——以四川省D镇综合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进路
*
新时代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城乡等值:让农村公共服务“叫座又叫好”——基于清远市农村公共服务下移及服务整合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逻辑、丰富内涵及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城乡、市场与政府观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评价
文章目录
·
郊区社会及其规模
基于“城乡关系—人口流向”的分析框架
(一)郊区社会研究的学术脉络
(二)紧密型城乡关系与人口流入型社会
上海郊区社会的特征之一:紧密型的城乡关系
(一)郊区的人口控制
(二)郊区的土地使用权控制
(三)郊区的发展机会限制
(四)较大的反哺力度
上海郊区社会的特征之二:人口流入型社会
(一)承包地地权的回收
(二)福利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全面强化
上海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
(一)发展能力的减退
(二)新配套发展之路
(三)走通新配套发展之路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