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一词作为一个研究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中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梦”的理念已持续多年张可荣:《“中国梦”研究述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但“中国梦”引起中国及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研讨和热议,则始于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年底首次阐述“中国梦”之后——“中国梦”由此成为一种社会理念和理想。在一大批海内外学者的推动下,“中国梦”研究活动持续推进,研究成果“‘井喷式’涌现”孙来斌、黄兰:《中国梦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超过历年之总和。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梦”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与国际比较,“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中国梦”的认知、实现路径与面临的挑战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以及“中国梦”研究的努力方向五个方面展开,但从近期研究成果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侧重单一维度的研究较多,多维度的交叉研究较少;二是侧重定性研究的成果较多,定量研究的成果较少;三是一般性研究较多,针对各类群体的具体对策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中国梦”的研究视角上,应进一步加强多层面、多维度、跨学科的交叉分析;在“中国梦”的研究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体系;在“中国梦”的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加深对各群体关于“中国梦”认知的研究,包括认知内涵、结构、面临的挑战、思想路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