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经济性质问题的争论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报告页数:
45页
报告大小:
812.4 KB
报告字数:
33462字
所属图书: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场影响广泛的中国经济性质问题论战,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经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新思潮派”和“托派”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新思潮派”和“托派”围绕中国经济性质这一核心问题,就经济性质判断依据、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关系、农村经济性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本章试图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新思潮派”和“托派”对中国经济性质的争论,致力于厘清双方对当时中国经济构成的认识,理解双方的方法,总结双方的基本观点,并对此次争论的不足之处和影响意义做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中国经济性质“托派”资本主义性质论“新思潮派”“两半论”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争论的概况
  •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内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 “新生命派”和“改组派”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
  • 中国共产党内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 “新思潮派”和“托派”对中国经济性质的争论过程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性质的方法
第二节 “托派”与资本主义性质论
  • “托派”对经济性质判断依据的认识
  • 假定:华洋资本应“一视同仁”
  • 帝国主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 农村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 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占优”
第三节 “新思潮派”与“两半论”
  • “新思潮派”对经济性质判断依据的认识
  • “半封建”论
  • “半殖民地”论
  • 整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
第四节 对争论的评价
  • 争论的缺陷和不足
  • 争论的现实意义
  • 争论的理论意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