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

作者:
赵鸣歧 张放
出版日期:
2016年10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1049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中国模式”所展开的探讨和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学者在争夺解释“中国模式”话语权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为此,国内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模式”的论辩中,中国学者不应被西方的概念和标准所牵制徐崇温:《坚持完善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应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增强学术研究的自觉和自信,勇于争夺中国模式的国际话语权”沈伯平:《道路自信与中国模式话语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作为中国学者,我们有责任在围绕“中国模式”展开的争论中凝聚、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形成根植于本土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和知识体系,从而与西方思维、西方论说展开平等对话。本文拟从话语体系建构的角度,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模式”论争中代表性文本的分析,重新审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赵鸣歧:赵鸣歧,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放:张放,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章目录
中国面对西方 话语建构中必须直面三大问题
  • 1.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型问题
  • 2.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与改革问题
  • 3.关于中国外交战略是“称霸”还是“和平崛起”的问题
审视自我 话语建构中的本土思想与实践
  • 1.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使用
  • 2.直面当代中国的实践经验
  • 3.主流理论话语
·自信抑或自负 话语表达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