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分析了现代性矛盾在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启蒙国民经济学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中的不同表达形式。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实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社会现实:资本社会的物化结构及其对人的奴役和统治。只是不同思想理论对同一个对象要么做了抽象表达,要么是不自觉地暴露,要么是彻底揭示。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代表了对同一现实的不同把握方式。大体来说,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现了人们从自我意识的观念层面对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反思,或者说只是以自我意识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了资本的逻辑,代表了流通领域的现代性原则,我们将现代性的这种表达方式称为以形而上的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理性现代性;而启蒙国民经济学和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则体现了人们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现实层面对自己创造的历史的把握方式,或者说是对真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理解,代表了生产领域的现代性原则,夏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92页。我们将现代性的这种表达方式称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资本现代性。把握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对现代性的基础、现代性得以进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消解现代性矛盾,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导致了后来西方思想理论界运用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沿着两条不同思路对现代性展开批判:一条是形而上的观念现代性批判思路,另一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践批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