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我国重视从城市视角研究文化产业

作者:
祁述裕
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报告页数:
3页
报告大小:
657.47 KB
报告字数:
1787字
所属图书:
文化建设前沿问题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的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文化产业研究同样如此。文化产业研究不仅要重视对产业自身规律的研究,还要重视从城市视角进行研究,这应该是“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多数是立足于产业自身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必不可少,但很难解释城市文化产业的诸多现象。例如,为什么经济实力相近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却很大。又如,全国名镇名村很多,为什么乌镇独树一帜。这些仅仅从文化产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回答的,还要从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城市的机理去分析和研判。

首先,需要立足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如此。当前创意社群、众创空间在很多城市快速发展,正是基于创意人群通过扎堆,形成空间、时间、文化、基础设施等相互关系的需求。美国新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特里·克拉克提出城市“场景”理论来分析上述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而文化场景正是基于城市的社区、生活文化设施、多样化人群、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五个要素的系统性建构。

其次,既要强调产业特定性要素,又要重视产业共性要素。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自身的特定性要素,但是产业的特定性要素是必要条件,却远不是充分条件。城市文化产业不仅需要立足于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创意人群、文化科技等,还需有与之相关的金融、财税、土地、政策等产业共性要素。例如,很多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大量老厂房改造为文化产业用地的需求,这便涉及工业用地转变为其他属性用地以及产权变更的问题。因此,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便牵扯到与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等多部门政策协同创新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城市在老厂房转型过程中实行的是老厂房改造的方式,目前还很难获得城市土地政策上的支持。

最后,需结合城市特点形成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现在各地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抓手。但在许多地方,文化产业园区很可能无助于当地文化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例如,景德镇正在依托老国有陶瓷企业的旧厂房,打造以陶瓷业为主的高端创意企业集聚区。但笔者在当地调研时发现,景德镇最具活力的地方是创意市集,这个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中的年轻人和来自国内国外的“景漂”组成的创意人群,是这座城市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如何为这群人提供创意环境是这座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投巨资打造的高大上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对这些创意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如政府预期的那么大。较高的租金、过于喧闹的环境,并不一定适合创意工作室和创意人群。显然,创意工作室的本质特征是草根性,是与生活融合,创意工作室往往并不适合庙堂式的集聚。这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仍然在建设中,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观察。但确实有太多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我们不能精细地把握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城市的特点,政府的许多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政府和学界都认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就文化产业谈文化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城市的角度去分析和研判。第一,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发达国家以文化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理论。西方国家以文化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理论和实践,还没有引起中国文化产业界的足够重视,相反,社会学界、城市规划界学者在这方面介绍的文章倒是不少。第二,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探索中国式的以文化为动力的城市发展路径。近几年学界和政府文件提出的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双创”等,都是极有创见的以文化为动力的城市发展理念。只是我们还缺乏自觉,也还缺乏提升和系统化。第三,一座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除了要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要素,还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其他共性要素,这至关重要。第四,任何理论都不能照搬。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生命体,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每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路径。找到这样的路径既是政府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学界的责任。

关键词:

文化产业城市视角研究产业特定性

作者简介:

祁述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5~2000年在原国家体改委所属中国改革报社、中国改革杂志社工作。先后任《中国改革报》总编助理、《中国改革杂志》主编等。2000年调入国家行政学院,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聘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化问题、文化政策、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旅游业等研究。参与多项国家文化政策法律法规文件研究和起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承担中央和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等委托课题60余项,独著、主编学术著作30余部,先后获得中国文化产业20年学术贡献奖等各种学术荣誉20多项。近年来,参加多项国家文化发展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承担多项国家、部委等有关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先后被聘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终审顾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等,并被多个地方政府聘请为文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著作多部。独著和主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等。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