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提质增效,促进文化产业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更加重视质量提升转变。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创新。创新是提质增效的“牛鼻子”,是开启提质增效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在文化产品、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制度设计、发展路径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突破,才能真正使提质增效落在实处。
文化产品创新是根本。2017年,我国影视市场出现了《人民的名义》《战狼2》等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令人振奋。《人民的名义》成为21世纪以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电影《战狼2》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这两部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创新,在于突破了既有题材、表现形式上的窠臼。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聚焦社会热点,直面社会矛盾,以反腐题材为主线,同时涉及土地拆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其全新的视角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共鸣。电影《战狼2》以中国崛起为背景,以祖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坚强后盾为主题,选择了保护海外侨胞这个全新的题材,在表现战争场面上也有许多突破和亮点。《人民的名义》《战狼2》的成功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一,文化产品生产者应该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的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71349555其二,对什么是主旋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主旋律的内涵不是僵化的、封闭的,而是十分丰富和开放的;主旋律的内涵不应由条文机械地框定,而应该是通过文化产品阐述出来。
创新商业模式是关键。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商业模式创新有更大的意义。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新的经营理念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要素和资本的流动,并开拓新的业态。互联网众创公司猪八戒网就是一例。创办于2006年的猪八戒网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意类众包服务交易平台,相当于超级创意型小微企业孵化器,其经营业务包括提供创意设计、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生活服务等600多种行业服务类别。该网站注册用户有1900万,包括1000万家服务买家、600万家以小微文化企业为主体的卖家,每天发布需求信息2万多项,为25个国家提供定制化服务,年交易额达310亿元。迄今为止,猪八戒网通过创意服务平台已经帮助超过10万人实现了在线就业,孵化了数万家公司,为60万家企业设计了LOGO,为50万家机构开发了网站,为10万家机构开发了软件,为60万家企业提供了产品包装服务,为10万个孩子取了名字。猪八戒网曾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十强”企业。
创新服务方式是抓手。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在这方面各地也有很多探索。例如针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产品类型单一、服务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效率低、闲置现象严重等问题,株洲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韵动株洲”综合文体服务云,以此实现服务推广、预约预定、菜单配送、评价反馈等多样化、精准化服务。“韵动株洲”已有2个公共体育场、4个公共文化场馆、12个社会文体场馆、50个文体社团、99位文体名师入驻平台,微信公众号“粉丝”达15万人,累计使用次数超过2000万次,大大提高了文化馆所的使用率。
创新制度设计是保障。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也都做了各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但如何提高这些制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多年来,地方党委政府通常采取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一是“吃偏饭”,专项资金大都用于支持国有文化企业;二是“撒胡椒面”,没有重点;三是评选方式是封闭式的,容易以偏概全。北京市委宣传部落实国家“双创”要求时,对小微文创企业转变扶持方式,结合文化产业特点,连续两年通过举办“北京市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为小微文创企业脱颖而出搭建服务平台,让小微文创企业公开同台竞争。评委采取多元化的组合,由专家、官员、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多种类型人员所组成,保证了公正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小微文创企业的欢迎,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创新产业布局是重要内容。合理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南京市提出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的构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把南京市区划分为12个功能区,实行差异化发展。南京市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突破了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束缚,有利于在更大的空间整合文化资源。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要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提质增效,应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市场是激发创造活力最深厚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消费需求的呼唤,是市场培育的结果,要健全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第二,高素质的消费者是激发创造活力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产业。要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形成尊重个性和差异、尊重创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第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激发创造活力的保证。大道至简,政府应按照“放管服”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是管好市场失灵领域,鼓励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积极探索创新型发展的新路子。做到以上三点,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