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论实有人权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大小:
742.83 KB
报告字数:
20082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探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实有人权就是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拥有和运用的权利,它是应有人权法定化的结果或形成的一种实有状态,其着眼点是权利的实践方面,是社会关系中已实现了的权利。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336页。实有人权是人权的最终归宿和最高价值,是人权转化的最终结果,它构成人权主体追求的最高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权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实有人权的历史。因此,人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实有人权,即法律规定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的,也就是人实际享有的权利。应有人权只有转化为实有人权,人权才由观念形态进入现实形态。从社会分析的角度看,人权是一种实有人权,人权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真正的关键问题并非人权是否得到伦理道德的认可,也不是人权能否在纸上得到规定,而是人权能否在实际上得到承认和保证。只有当人们真实地享有人权时,人权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权利。应有人权再神圣,法定人权再完备,如果得不到实施和实现,也都是一句空话。实有人权是由统治阶级的需要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实有人权的获得一方面要受人权的阶级性的限制,一个人能够享有多少权利,往往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人权的实现还要受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制约。因此,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享有的实有人权就要小于应有人权和法定人权,人们所能享受到的充其量只有法律规定的那部分和存在于日常习惯、伦理中的由道德自发规范的那部分人权,而很多人权却不能付诸实现。

关键词:

保障机制内在特征实有人权转化途径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实有人权的含义及特征
  • 实有人权的含义
  • 实有人权的特征
第二节 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条件
  • 实际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对人权的认识态度
  • 一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状况
  • 既有的政治体制与人权保障的适应程度
  •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发展水平
第三节 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途径
  • 改善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外部因素
  • 完善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