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从“‘梁启超式’的输入”到当代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走向论析

作者:
赵梅春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959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总论·人文科学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瞿林东先生指出:“‘学术话语体系’是有关学术思想、研究理念与方法、范畴或概念的运用及关于研究内容的解说,以至于文字表述的风格和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结合。因此,所谓学术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代的学术面貌和学术走向的趋势。”瞿林东:《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日。从这个角度探讨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则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到新史学话语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既有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与中西学术之间的交流、碰撞密切相关,始终存在着如何将外来的理论、方法、范畴、概念与中国历史及史学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必定要求建立自主性的史学话语体系。从20世纪初梁启超等援用西学构建新史学话语体系,到三四十年代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范文澜等以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架构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再到旨在彰显中国经验、中国历史特点的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表征着经过一个多世纪中西史学的碰撞、融合,中国现代史学已超越了对西方学术的简单引进与仿效,力图在吸收传统史学优秀遗产与借鉴国外史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关键词:

史学

作者简介:

赵梅春:赵梅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文章目录
·西方学术的输入与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转换
·“史学危机”与具有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探索
·学术自主性诉求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