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流域生态补偿:中国的实践模式与标准设计

作者:
董战峰 王慧杰 葛察忠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大小:
1.28 MB
报告字数:
8018字
所属图书:
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流域生态补偿是国际上实施流域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目前仍主要是政策试点,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效用远未发挥。本文在开展辽河、新安江、东江、太湖等典型流域生态补偿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与标准设计进行了系统解析,首先回顾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指出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多年的探索性实践中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补偿模式和3种补偿标准核算方式,生态补偿主要以省域内补偿为主,而跨省补偿进展缓慢。本文可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提供技术方法参考。
关键词:

生态补偿政策机制流域管理财政转移支付

作者简介:

董战峰:博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战略与政策。《当代生态环境政策丛书》主编。

王慧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政策。

葛察忠: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管理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

文章目录
·引言
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一)起步期 国家以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形式实施流域生态补偿,地方流域生态补偿出现自发试点萌芽
  • (二)摸索期 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流域和省份范围急速扩大,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启动
  • (三)深化期 将生态补偿纳入国家环保基本法,在一系列关键技术管理问题上深入探索流域生态补偿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以财政性转移支付为主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系统分析
·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