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

作者:
马建标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大小:
1.57 MB
报告字数:
21960字
所属图书: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则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在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关键词:

国家认同“二十一条”一战国耻记忆亲日派

作者简介:

马建标:马建标,复旦大学历史系

文章目录
·引言
·“二十一条”成为“国耻记忆”
·中国社会各界保存“国耻记忆”的努力
·五四运动与国耻记忆的重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