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又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萌芽,以匈牙利裔著名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教授(Michael Polanyi,1891-1976)在50年代批判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思想时提出“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为起始标志,后经麦克弗森(C.B.Mcpherson)在60年代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做了一定程度的勾画和丹尼尔·贝尔在70年代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为英国学者欧内斯托·拉克劳(Emesto Laclau,1935—)和尚塔尔·墨菲(Chantal Mouffe,1943—)最后正式提出和论证“后马克思主义”做了前期奠基性工作。后马克思主义问世的真正标志是拉克劳和墨菲在1985年发表了《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这部著作,两位作者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明确声称:“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抛弃原先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而用具有民主精神的‘后马克思主义’来取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705页。,并由此展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形态化的论证和建构工作。美国学者大卫·霍瓦恩(David Howarth)在《政治思想家》(1998)一书中将拉克劳和墨菲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首领”转引自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7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