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讨论”案的正意义:不可撼动的经典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大小:
1.22 MB
报告字数:
10022字
所属图书: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25年诞生的《背影》,既是朱自清个人散文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又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此前,他尽管发表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组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名篇,但朱自清作为被千千万万读者所认可、所接受的著名散文家和“美文”大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公认共识的标志,还是因为他的《背影》。正如王统照先生所说:“他以散文见知于世,固然是《背影》的成功。”王统照:《悼朱佩弦先生》,载《最完整的人格》,北京出版社,1988,第17页。《背影》发表以后,便开始了它作为经典被确认、被质疑的反复历程。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毁誉,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像《背影》这样备受折腾,甚至打入冷宫,却又是极少见的个案。其荣而被辱、辱后再誉的沉浮经历,只能说明它是扳不倒的经典。它命运的沉浮,同时昭示着历史进程中现代散文核心理念的沉浮,即在《背影》沉浮的背后,所验证的不仅是政治文化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化之间影响与被影响、主导与被主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验证它与散文美学理想的嬗变和坚守,有着无形的精神联系。因此,厘清其中间的纠结和关联,借鉴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美学经验,对重建与完善当今时代的散文美学,自然有着不无当下的意义。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经典性及难以撼动的学理之因
·第二节 “讨论”案及其学理性之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