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作者:
黄兴涛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大小:
1.49 MB
报告字数:
18698字
所属图书:
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国各政党都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民族主义演说,提出要“恢复民族地位”“发扬民族精神”,甚至还使用了“民族复兴”的说法。同年,少年中国学会的主持人王光祈公开倡导的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堪称“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揭旗之举,具有标志性意义。而王光祈有关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主张的最终形成,实与国、共、青三党的思想互动不无关联。少年中国学会的另一领导人和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于这一年重新表述和说明了他的“中华民族复兴”论,并显示与“文化保守主义”论者不同的思想趋向和特色。凡此种种,标示着“中华民族复兴”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复兴”论真正形成一种流行全国的强势话语,是在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尤其是在日本侵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它与民族危机的空前扩大与深化,以及蒋介石国民党利用国家舆论工具进行强力宣传密切相关。而在“中华民族复兴”论成为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戴季陶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其对国民党所主导的“中华民族复兴”论有过一个针锋相对的批判阶段。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其态度才开始从一味讽刺、批判转变为有限的正面谈论。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是国民党之外最热心于“中华民族复兴”论的政党。作为始终高揭“中华民族复兴”旗帜的中间党派,国社党的有关论说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而且体现了这一思潮的思想高度、精神强度和时代品格。据此而言,“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发生与演化都深深打上了民国政党话语政治的印记。

关键词:

中华民族民族复兴民国各政党

作者简介:

黄兴涛: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文章目录
·观念形成与政党背景:“中华民族复兴”论兴起再探
·国民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之官方意识形态化
·从讽刺批判到有限谈论:中共的态度及其转化成因
·国社党的热心阐发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