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不允许其他政党分享政治资源。故国民党政权被称作一党独裁政权。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知中,一党独裁就是强权政治。事实上,一党独裁亦有强弱之分。独裁政党须具备独裁的主客观条件。有的独裁政党具有高效严密的组织系统,并能将其组织触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一个全能主义的具有高度独占性和封闭性的政治秩序;也有的独裁政党主客观条件不够充分,最终只能建立一个相对弱势的党治秩序。国民党独裁的力度如何,自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政治录用机制和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无疑是衡量其独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主要对国民党内的两大主要派系力行社和CC系在战前的存在形态做一考察。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考察战前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和党员社会构成,并与北伐时期做一对比,以探究其变化的成因和影响。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抗日战争对国民党党机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国民党丧失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组织基础,导致本来就松弛涣散的国民党组织在抗战初期一度濒临溃散的边缘。另一方面,这场民族战争又为国民党提供了一次重整旗鼓、起死回生的契机。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民族主义的诉求和激荡下曾一度获得社会各界民众的支持。本已大失民心的国民党借民族危机的遮掩和刺激而得以苟延存续。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抗战八年中,国民党的组织规模空前膨胀。在国统区,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了县以下的农村基层社会,其扩张和渗透能力达到了它建党和执政以来所未有的鼎盛。然而,由于国民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组织功能障碍和内在积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疏通和清除,战时党组织在量上的膨胀和扩张,不仅没有显示出党力的强健和壮大,相反却出现组织涣散与组织扩充同步增长的情形。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派系倾轧久已成为国民党组织机制中一大幽微而又突显的政治现象。其幽微之处,表现为派系在其法理上的“非法性”,及由此而导致其活动的隐蔽性;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局外人很难探知其晦暗的内幕。其突显之处,则表现在派系之间的恶性倾轧成为国民党内影响深广,并为外界所周知的一项政治文化。从战前至战后,自中央至地方,国民党派系之癌几乎无所不在。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总结国民党弱势独裁失败的原因。其一,由于党力不足,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将政治触角囿限于上层和城市,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任由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打着其旗号胡作非为;其二,大量吸纳北洋旧官僚进入其各级政权系统,使北洋官场旧习得以在新政权中延续下来。其三,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再者,国民党执政以后没有触动既存的社会结构。国民党的组织和影响也未能深入到社会底层和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1919~1924年,中国国民党的确一直处在“改组”过程中,五年之中,国民党四次颁发和修正党章。1924年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孙通过鲍罗廷所借鉴的主要是苏俄的政党体制,从组织技术层面学习苏俄的建党、治党方法。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知识青年参与政治的欲望,但一时难以满足他们入党谋职甚至入党做官的意愿。中小知识青年的纷纷涌入,大大强化了国民党的党势和声威,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国民党构成新的政治参与压力。
-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1924~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既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竞存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三四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存,两党党争一直或明或暗地进行着,直至最终破裂。共产党虽是一个小党、幼党,却是国民党自兴中会以来30余年间所遭遇到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可以说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这种“同源性”和“同构性”同时也蕴涵着矛盾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