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秦宇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等相关研究;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财贸研究》《企业经济》《财经智库》《中国科技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申请及研究工作。

  • 图书
  • 文章
  • 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论阐释
    李钢 主编 ; 秦宇 副主编 2021年08月出版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是人类包容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具有包容性增长这一根本特征,也是中国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原因,但理念还只是理想,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仅要付出巨大艰辛的努力,而且必须有合适的理论作为理想落地的指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的人力资本相对超前的投入使得中国经济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为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两方面论述了中国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层经验,将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的理念贯彻始终,结合制度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贫、绿色生态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等因素,分析了中国能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原因。
  • 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精准扶贫案例研究——基于南康家具产业“产业+就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2021年08月 出版
    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我国减贫工作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减少相对贫困和实现高质量脱贫转变。产业扶贫仍然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形式,但现阶段我国扶贫产业集中于农业及旅游业,产业扶贫理论研究与成功案例相对较少,这便造成我国产业扶贫往往存在产业选择非可持续性、参与主体关系界定不清晰等问题。赣州市南康区依托家具产业,采取“产业+就业”的产业减贫模式有效化解了短期扶贫目标与地区可持续发展、贫困户短期收益与产业长期发展、贫困人口被动式脱贫与贫困地区人力资本长期提升和高质量脱贫等长期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该扶贫模式不仅给既有扶贫政策导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产业扶贫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 精准扶贫成功的深层理论原因初探
    2021年08月 出版
    本文通过构建相对指标,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程度进行比较,得出中国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程度的真实评判。利用经人均GDP调整后的预期寿命及预期受教育年限构建相对指标,即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HCRAI)指数,以及通过质量改善后的人本(HI)指数,以测量一国的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的程度,研究发现:2014年中国HCRAI指数排名远高于人均GDP排名,也远高于美国HCRAI指数排名,表明中国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入;跨国的数据分析也表明,HCRAI指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也表明我国前后两个30年发展的连贯性。HI指数显示,在考虑质量因素后,中国人力资本相对超前投入保持了持续的高水平,也反映出中国对于广大民众人本的持续关怀,这是中国2020年实现绝对脱贫的深层次因素。本文通过相对指标替代现有绝对指标,测度国家对人本关怀的程度,更好地体现“公平”的概念。通过跨国比较及长期的演变为我们理解中国精准扶贫和实现绝对脱贫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持续的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取得精准扶贫伟大成就提供了经济增长动力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