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张志元

  • 机构:
  • 简介:

    法学博士,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获得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2015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优秀博士后,东北大学五四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 图书
  • 文章
  • 社会工程哲学与创新发展理念
    张志元2017年12月出版
    当前,处于新常态阶段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三五”规划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需要社会工程理论加以指引和推进,形成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本书结合社会工程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研究方法,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入探讨我国开展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时代意义、问题指向、愿景目标,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 社会工程哲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7年12月 出版
    社会工程哲学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哲学。与此同时,又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现阶段,社会工程哲学的时代使命就是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发展提供一条和谐路径,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塑造创新型国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理论
    2017年12月 出版
    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人类主体性地位彰显的过程,又是自然界之神秘面纱不断被揭开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改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程度的提高,人类逐渐从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所引起的变化中剥离出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对自然工程的改造中带有了社会因子。为此,需要人类对社会工程的关注与重视,也需要人类对社会工程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社会工程哲学应运而生。
  • 社会工程哲学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2017年12月 出版
    任何一项社会工程要实现突破性进展和长远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一关键要素的引导与支撑。无论是从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分析创新意识得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实践所发挥关键作用的前提条件来看,都应对创新意识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联系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创新意识的形成亦是如此,需要在与之相关的其他意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社会工程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动力意识的培育、质疑意识的生成、风险意识的积淀、超越意识的开拓以及协作意识的推进,只有在这些相关意识的共同促进下,才能够编织统一的创新意识之网。如果将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比作一台机器的制造过程,那么动力意识是第一步的制造目的,质疑意识是第二步的制造想法和思路,风险意识是第三步的制造和加工,超越意识是第四步的再完善与再突破,而协作意识是最后一步的投入使用。同时,只有加强对五种相关意识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社会工程应用与理论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当代中国在各领域所进行的社会工程应用,对与此相对应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基础性的作用,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又对社会工程应用的具体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大社会工程,对其关系的把握越明确,中国的发展就更进一步。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实践经验的丰富,进而促进实践方法的凝练,最终助推理论体系的构建,环环相扣,构成了理论创新的完整链条。社会工程应用与理论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与具体实践,体现了社会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结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
  • 社会工程应用与制度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技术层面,还包括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领域,当然这也是其不同于自然工程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在于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出发,统筹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推动整个社会体系实现良性运转。这其中就必然涉及社会主体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其研究范畴看,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不仅局限于对自然、社会等现象的直观分析与认识,而且在于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方针和政策,既包括社会当前面临问题的研究,也涉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考量。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诺思认为,对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已经与社会工程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成紧密联系,可以说,缺少了社会工程哲学的宏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就无法科学有效地推进。
  • 社会工程应用与科技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的科技创新正站在历史新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谋划,逐步形成了科技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正能量。本文从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工程应用与打造创新引擎、推动跨领域行业科技协同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社会工程应用与文化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将文化自信列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文化自信的提出,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同时又顺应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是繁荣我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广视野,使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相联系,不断地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发展话语权,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 社会工程应用与自主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社会工程哲学可以为我国自主创新提供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进而为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思想引领。同时,自主创新又为社会工程改造社会、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从纵向维度来考察社会工程的应用渗透在自主创新的自然轨迹之中,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中,独具特色而又紧密相连的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我国社会工程理论的应用就是对我国自主创新进程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