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张锦鹏

  •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简介:

    女,经济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交通史、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已出版著作10部,在《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两次获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杰出奖,获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大学“东陆骨干教授”称号。

  • 图书
  • 文章
  • 道路·村寨·国家
    张锦鹏2024年04月出版
    本书从文化的视角探究一个村寨在道路影响下的生计模式转型、社会关系变迁、文化互动交融等问题。那柯里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变的村寨,先后经历了马帮道路时代、昆洛公路时代、磨思公路时代和昆曼公路时代。随着道路的变迁,那柯里村民的生计模式从经营传统马帮驿站,向集体化农耕、经营汽车旅馆、以“茶马驿站那柯里”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不断转变。道路变迁带给村民的不仅是经济机会,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开放、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对国家认同的不断强化。道路的双重意义(空间的道路、制度的道路)在这个村寨的变迁中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 《道路·村寨·国家》绪论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记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小小路边村寨,因为修建道路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和文化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现代化的推进,是边疆人民走向新时代、走上新道路的过程。
  •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驿站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的普洱府行政沿革、主要经济物产茶与盐的贸易、茶马古道的发展等方面的追溯,呈现马帮驿站那柯里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帮驿站时代那柯里的发展情况。
  • 国道建设与边疆村落的变迁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昆洛国防公路的修筑对那柯里的影响。昆洛国防公路,其名称就具有极强的国家隐喻意义,国防公路修建的目的在于维护边疆安全和加强边疆治理。昆洛公路的建成结束了那柯里的马帮驿站时代,村民们进入了集体经济时代。现代公路在乡村社会生活中若即若离,但是公路作为国家的象征,早已植入了村民的社会生活之中,边疆村落的国家化在国家道路的建设与利用中得以实现。
  • 213国道与那柯里村民的个体经济实践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后老213国道和新213国道磨思公路段修建以来,那柯里村民利用路边村寨的区位优势,发展汽车旅馆和微型车客运的情况。从首先开张的“黑猫旅社”,到村民利用金融杠杆扩大经营等个体经济实践,体现了那柯里村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能够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经济的眼光。观念的先进性和眼界的开阔性,都与他们作为路边村寨的村民不无关联,他们有更早接收到经济信息的优势,有更早受到外部思想观念影响的条件,道路给村民带来的开放性让他们赚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
  • 昆曼国际大通道与那柯里村寨经济转型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家力量的进一步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高速化和国际化通过昆曼公路的建成得以实现。但昆曼公路的封闭性和直达性却让那柯里村民失去了路边村寨的区位优势。地方政府利用地震灾后重建的机会,对那柯里村寨经济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引导其转向,以“茶马驿站那柯里”为文化符号开发村寨旅游经济并获得了成功,地方政府巧妙地将无形的文化之路与有形的高速公路结合起来,使村寨经济实现了转型。
  • “看得见的手”与茶马驿站那柯里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那柯里从路边经济向村寨旅游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柯里发展旅游经济是与宁洱地震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的项目规划与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政府色彩。在那柯里的旅游开发中,诸如规划设计、资金投入、景观改造、旅游经济启动等无一不是政府强有力推动的结果。这表明,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若运行得科学合理,对快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效果。
  • 道路形塑下的村落景观与社区空间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分析了道路对那柯里村落自然景观与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在马帮道路时期,道路嵌入村落之中,木桥是村落的核心景观。 在昆洛公路时期,国防公路从村寨不远处穿过,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村民走向新生活,代表政府的供销社扮演了核心景观角色,守望相助成为困难时期村民的生活希望。在磨思公路时期,路边经济的发展使村里的小卖部成为村落核心景观,村民的社会空间随着经济利益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茶马驿站那柯里时期,村落生态空间发生重大变化,村落的社会空间却难以安置,村民之间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在逐渐淡化的同时,与外部社会的业缘关系则日益强化。
  • 千里姻缘一“路”牵:道路与村民通婚圈变化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考察了道路对那柯里村民通婚圈的影响。在马帮道路时期,马帮路通过影响村民生计间接影响当地婚姻关系缔结,但并未脱离熟人社会通婚圈。在昆洛公路时期,筑路和搭便车使那柯里村通婚圈发生改变,呈现与道路走向一致的线状扩展模式。在磨思公路时期,与道路毗邻的区位优势对那柯里村民婚姻关系缔结的影响显而易见,呈现以村寨为中心向外同心圆圈层扩大的特点。 在昆曼高速公路时期,受网络的影响和村寨旅游开发文化之路等多方面影响,村民婚姻选择也呈现离散性特征。道路在婚姻关系缔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快速地将种种社会变革性因素,通过路的传递输入道路通达之地,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那柯里村民的通婚圈变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道路在村民婚姻关系缔结中的“嵌入”。
  • 改变的和被改变的:那柯里村的现代性讨论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从几个侧面考察了道路对那柯里村民深层文化变迁的影响。道路改变的不仅是村寨景观、村民生计、村民通婚圈,还有村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那柯里村的年轻大学生的追求变化,还是村民对外地精英从对抗转向友好,抑或在村民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消隐,这一切都表明,对村民而言,道路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作为一种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给村民带来了很多新的、异质的东西,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这就是道路给路边村寨带来的变化:现代性的植入。
  • 《道路·村寨·国家》结语
    2024年04月 出版
    本文总结因为道路的改变给边疆少数民族村落带来了的影响是多面向的,来自外部的观念、思想、价值、信仰等异质于村落传统文化的因素,通过道路传输,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浸入道路边上的聚落、节点之中,引起这些聚落和节点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方面道路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输的通道,不可或缺。以国家力量来提供道路供给既是国家的职责,也是国家治理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进行道路建设就成为国家治理边疆最为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