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子彪

  • 机构: 河北工业大学
  • 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提名奖。兼任全国投入产出与大数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科技政策设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课题30余项。部分成果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等部门采用。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

  • 图书
  • 文章
  •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
    李子彪 赵钊 王雅洁 张超2025年03月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新的战略部署和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区域协同发展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要载体,具有数字化、绿色化、效能化等特征。基于此,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总报告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系统分析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成效。从资源合作、平台建设、政策协同、技术协同、网络建设五个维度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政策协同、平台建设、技术协同、资源合作、网络建设。从协同情况来看,京津冀创新系统处于相对协同发展的阶段,北京创新有序化程度最高,内部创新协同效应最强;河北创新有序化程度较高,内部创新协同效应较强;天津创新有序化程度最低,内部创新协同效应最弱。分时间段来看,2015~2017年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程度缓慢下降,2017~2022年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为增强科技协同创新活力,应构建部省会商机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政策协同程度、加强创新网络建设,推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分报告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分别构建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指数、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指数、京津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京津冀生态安全指数,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的综合发展较好,“两链”趋向协调发展,但高质量的融合还远未实现,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辐射的整体格局,中部领先、周边追赶、四周塌陷的“凸”形区际格局;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在政策协同和创新协同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在业务协同和运营环境协同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京津冀三地及区域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呈增长态势,但是一体化发展不足,呈现人才、科技与教育耦合但不协调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2000~2023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生态足迹显著低于河北省各市,呈现“中心低、周围高”的分布格局。专题报告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特征,从京津冀场景创新进展、京津冀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评估、创新资本支持河北省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提出,依托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路径和建议,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具体方案和措施:促进京津冀场景资源高效对接、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多领域布局场景创新、加强场景共建共享;京津冀三地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不同,资源互补优势显著,存在潜在合作空间,但要求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和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三地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同时,还应提高企业层面的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在优化产业布局、谋划重点产业链、建设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以及破除关键体制障碍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银行资本转化、吸引长期资金参与、促进天使投资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和健全评估监管体系等措施,打造河北省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驱动的燕赵样板。
  •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
    2025年03月 出版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但三地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异,科技协同创新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报告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说明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综合考虑影响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因素,基于协同学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资源合作、平台建设、政策协同、技术协同、网络建设五个视角出发,建立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利用熵值法计算京津冀区域2014~2022年科技协同创新指数,进一步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研究发现,京津冀9年来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政策协同、平台建设、技术协同、资源合作、网络建设,复合系统协同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为增强科技协同创新活力,应构建部省会商机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政策协同程度、加强创新网络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