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

作者:
李子彪 马玉清 聂永川 王方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
报告页数:
51页
报告大小:
2.93 MB
报告字数:
39590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但三地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异,科技协同创新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报告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说明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综合考虑影响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因素,基于协同学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资源合作、平台建设、政策协同、技术协同、网络建设五个视角出发,建立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利用熵值法计算京津冀区域2014~2022年科技协同创新指数,进一步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研究发现,京津冀9年来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政策协同、平台建设、技术协同、资源合作、网络建设,复合系统协同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为增强科技协同创新活力,应构建部省会商机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政策协同程度、加强创新网络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京津冀熵值法科技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

作者简介:

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提名奖。兼任全国投入产出与大数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科技政策设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大型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课题30余项。部分成果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等部门采用。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

马玉清: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聂永川: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王方: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

文章目录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特征及态势研判
  • (一)区域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 (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环境明显改善
  • (五)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依据
  • (一)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二)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理论依据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发展历程
  • (二)发展现状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数构建与测算
  • (一)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 (二)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测度分析
  • (三)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测算
  • (四)京津冀分省份一级指标分析
  • (五)京津冀二级指标分析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经验对比分析
  • (一)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对比
  • (二)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经验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提升对策
  • (一)构建部省会商机制,深度促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赢局面形成
  •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 (三)提高政策协同程度: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政策共同体
  • (四)加强创新网络建设,深化创新主体间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