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胡洪斌

  • 机构: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经济学等。主持或参与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在《财贸经济》《经济问题探索》《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8部。

  • 图书
  • 文章
  • 中国式现代化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
    杨曦 郭茂灿 胡洪斌2024年12月出版
    本书从文化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出发,以县域为平台,依据大量调查所得的数据和鲜活的经验事实,呈现了云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样貌,总结分析了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自然生态多样、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交融、乡村文化异彩纷呈的云南,以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型过程,展现了不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 集成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
    2015年11月 出版
    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工业化带来的复制技术,为内容的复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传统工业化与文化生产的相互融合。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解构了复制技术与文化生产简单对应方式,实现了内容载体、传播、接受与再创新的全方位融合,打破了创造、内容复制、接受与消费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离状态,实现了文化生产、传播与接受、消费的时空统一,产生了新型的依托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文化服务平台。当下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实质是人类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科技与文化、经济集成的创新方式。理解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不能局限于现代科技的具体表征和新型文化业态的特点,需要从内容生产、内容载体、内容传播与内容消费的角度进行系统性动态审视。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乡村文化振兴
    2024年12月 出版
    本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其乡村文化具有一体多元性、族群性、乡土性和边地性等特征。在当代,云南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通过传统节庆活动、手工艺等的传承创新,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然而,云南乡村文化振兴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如各民族“一体多元”经验的探寻等。云南通过文化与产业、生态、组织和人才振兴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概况与时代语境
    2024年12月 出版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战略中,文化振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乎乡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云南省作为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得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与文化机理,不仅体现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更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展现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农耕文明,云南的文化振兴工作不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增进了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还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云南省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云南不仅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帮助旅游产业加快转型,也为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云南乡村文化的多元性、族群性、乡土性和边地性,共同构成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当前,云南乡村文化振兴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对着诸多挑战。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的独特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文化的振兴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云南大学开展了“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为云南的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和经典的案例。这项调查深入分析了云南乡村社会结构、民众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承现状,揭示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和潜在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翔实的数据支持,云南可以更精准地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图景
    2024年12月 出版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云南省的文化发展数据和“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数据,从量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云南省乡村文化的振兴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关注县域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发展。本文的核心在于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突出文化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价值,从而映射出云南乡村文化的独特机理与特点。我们将以县(市、区)为单位,综合分析各县(市、区)的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发展理念的演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策略和云南的文化类型进行定位与评估。这种以数据驱动的研究不仅可以量化地描绘云南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和空间分布,展示其文化振兴的地域特色,还强调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重要性,为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有效洞察。
  • 乡村内生动力与云南乡村文化振兴实践
    2024年12月 出版
    本文围绕云南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探讨内生动力的内涵、意义、构建及实践路径。内生动力对云南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创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云南独特的地理、民族和文化特点为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其内生动力主要源于农民文化需求转变、乡村文化资源基础、文化人才作用、文化生态守护价值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在实践中,云南坚持以县域为单位整体发展,强化县域主体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合理发挥外来系统作用,促进其与本土文化结合,加强引导管理,防止文化侵蚀;注重农民参与认同,通过认同聚合主体,以参与构建行动基础;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驱动乡村文化内生发展。未来,云南乡村文化振兴需注重从家庭到村庄建设,推动民众自觉参与,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云南实践
    2024年12月 出版
    全球化在催生文化同一化的同时,也促成了世界各国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共识。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人际流动、消费流动和资本流动,依托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在地性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云南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县域与乡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瓶颈。“十三五”期间,云南正是把握住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可以优先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将云南乡村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文化经济优势,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取得明显成效。
  •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4年12月 出版
    乡村社会的变迁全面而深刻地塑造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环境,村民的文化需求则形成了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根本导向,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持,也构成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云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在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指导下,紧密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独特省情,自觉融入并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云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阅读推广、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项目,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并实施“国门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力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深度融入和对接乡村“五大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云南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表明,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政府“端菜式”服务到群众“点菜式”“订单式”服务的创新,都在不断地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之间协同创新发展方面,云南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举办和创新的服务供给,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乡村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拓展,不仅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吸引力,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应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持续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水平,着力增强文化服务效能,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
  • 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共生发展的云南实践
    2024年12月 出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实践中,本文以“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为基础,将代表“一山一水”的芒景村与普者黑村作为案例,探究云南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中所构成的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在乡村发展中生态与文化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将文化作为内生动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村民与产业的现代化。
  • 云南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文化振兴
    2024年12月 出版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云南特色农业区别于东部地区机械化、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方式,其依托乡村特色文化为农产品和特色文化体验服务带来较高的文化附加值,通过提供精品化、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向发展,是探讨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互促关系而总结出的一种实践经验。云南乡村的文化体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与地方性农业文化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打造绿色生态、高品质、精品化的“绿色云品”品牌形象,为特色农产品和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使特色农产品具备文化产品的属性;另一方面,发挥各方主体作用,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以乡村文化旅游消费带动精品化特色农业发展,使特色农业具备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有助于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当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调查数据和补充调研材料显示,云南依靠各方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了农业、农村、农民快速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 民族民间工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云南实践
    2024年12月 出版
    传统民族手工艺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完成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云南省是2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家园,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云南多民族共同书写的艺术篇章,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符号代表和物质载体。本文借助“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所得数据资料及实地调查研究、DATGS,以云南省新华村与碗窑村为案例,探讨其民族民间工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模式,为民族民间工艺发展提供宝贵的云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