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类延村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信用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1项,发表“诚信”主题论文15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并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3项。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中小学学生申诉机制研究——以S市为例
    2023年05月 出版
    健全中小学学生申诉机制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落实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基于S市中小学学生申诉机制运行的实证调研分析,发现存在申诉机构虚置、普遍适用性较弱、社会知晓率较低等问题。学生申诉制度的“双维”滞后、中小学学生家长的维权动能不足、学校对学生申诉属性的认知偏差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通过更新中小学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完善中小学学生申诉环节与流程,促进中小学学生申诉与其他救济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中小学依法治校的水平,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申诉的法治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
  • 政务公开的工具与价值:通过规范化和系统性建构的转型
    2023年08月 出版
    政务公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政策实践过程中,政务公开显露出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具体可解构为公务人员被动作为、政务公开工具闲置、政府角色延滞等。同时,政府担忧司法纠纷、潜存类主权意识、缺失公共性责任、执行政策偏差等则成为削弱政务公开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政务公开的现实困局,政府应从规范化建构与系统性塑造两个维度着手,以健全法律法规、明晰权力责任、优化岗位配置、完善激励体系、整合公开平台、衔接跨部门信息、健全社会评议机制、增强公众认可度为路径,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各类技术性工具的作用,达到信息共享和政民互动的耦合效果,从而实现从技术存在到服务实践的价值转型,最终通过技术现代化和服务人性化达成提升政务公开效果的鹄的。
  • 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以南川区“潮汐摊区”为例
    2025年04月 出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平衡城市治理秩序与民生需求成为公共空间治理的核心命题。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潮汐摊区”实践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社会治理创新理论,解析其突破传统刚性治理的三重路径,包括构建时空弹性规划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协同—社会参与”共治网络、搭建数字治理平台等。该模式通过包容性治理理念重构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成秩序维护、经济活力与空间品质协同发展的治理闭环,其创新价值体现为:以法治框架厘清权责边界破解制度真空,以技术赋能重塑治理流程,以公共利益导向平衡商业开发与民生保障。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现代化需以法治化厘清权责边界,以技术赋能重构治理流程,以多元共治保障公益属性,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样本。
  • 超大城市信用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025年06月 出版
    信用治理是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报告聚焦超大城市信用治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其在信用制度、信息管理、奖惩机制、信用市场和信用文化等方面的逻辑取向与实践做法。在阐述其对城市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超大城市信用治理面临的挑战,如复杂空间与交往格局下的信用风险、系统耦合与数据壁垒下的协同困境、规则滞后与技术风险下的适应性挑战、主体协同与利益博弈下的治理张力等。针对现存问题,从“角色重构—过程革新—功能升级”视角探索政府在超大城市信用治理中职能转型的理论进路,并从完善信用法治体系、创新信用治理模式、优化信用评价机制和推进信用与城市发展融合等多维度提出优化路径,推动超大城市信用治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