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韩保江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简介: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首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先后出版《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全球化时代》《刀尖上的舞者: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研究》《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瞭望中国:关于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难题与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专著,主编或编著《国际市场学教程》《劳动关系概论》《当前中国经济热点:18个怎么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中国人怎样干成了小康社会》等著作30多部,策划并主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瞭望》等著名报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图书
  • 文章
  • 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2)
    韩保江 主编 ; 高惺惟 执行主编 2022年10月出版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本报告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研究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报告的总报告部分编制了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数,动态反映中国共同富裕程度。总报告设计的共同富裕指数,由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居民收入与财产、公共产品可及性、人民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公平度和生命健康7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三级指标构成。总报告测算了全国及各地区2013~2020年的共同富裕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从共同富裕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共同富裕程度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2013~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指数从24.67增长至44.23,增长了79.3%。2020年7个二级指数分别比2013年提高了90.4%、297.9%、208.4%、28.3%、32.1%、17.2%、107.1%,总体上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从全国各地区来看,共同富裕指数的高低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共同富裕指数排名越靠前。从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提升速度来看,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指数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呈现收敛态势。本报告的专题篇对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专题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应坚持法治原则、制度原则和数字化方向,不断完善规则体系、促进分配制度协同发力,推动“大数慈善”长足发展。第二,推动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思路主要包括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及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主体同时着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三,为了提高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效果,应从优化政府政策、提升从业者积极性与提升微观主体生产能力等角度出发。第四,需要完善综合所得税制,平衡不同性质所得的税负水平;完善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涵盖更广泛的高端商品服务;等等。第五,只有将高质量发展放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关键位置,方能保障共同富裕行稳致远。第六,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城乡异质性,在东部城镇地区表现为正向,在中部和西部城镇地区表现为负向,在农村地区不显著。本报告的区域篇介绍了浙江省、陕西省和辽宁省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浙江省是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规划先行、试点探路和数字赋能等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径。陕西省和辽宁省在“十三五”期间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针对短板和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
    韩保江2022年09月出版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以“两个毫不动摇”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配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素资源,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由之路,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网”,以“区域协调发展”打通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地区梗阻,以“乡村振兴”补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以“开发性和精准扶贫”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兜底工程,以“中国精神”凝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梦想成真。
  • 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3)
    韩保江 主编 ; 高惺惟 执行主编 2023年10月出版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都能公平公正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成果和发展福祉的富裕。因此,要实现这样的全体人民“全面富裕”,必须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本书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研究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书的总报告部分编制了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数和浙江省的共同富裕指数,动态反映全国包括浙江省的共同富裕程度。总报告设计的共同富裕指数,由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居民收入与财产、公共产品可及性、人民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公平度和生命健康7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构成。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总报告测算了全国及浙江省2013~2021年的共同富裕指数。从共同富裕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共同富裕程度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2013~2021年,全国共同富裕指数从19.41增长至46.35,浙江省共同富裕指数从46.35增长至76.61。从浙江省的共同富裕指数来看,浙江省聚焦“小切口、大牵引”的突破性抓手,逐步建立先富带后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方案。本书专题篇对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专题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方式,这就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国有企业要以构建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基本保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第三,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鼓励民营经济更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共同富裕的事业中,从而更好地实现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第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并推动二者统筹发展,不仅有利于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还有助于通过缩小发展差距把“蛋糕”分好,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第五,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其不仅能够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三个方面推动生产力发展,还能促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各类发展差距。第六,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第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人才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通过提供经济基础、人才保障和战略支持三层内在逻辑进而推动共同富裕进程。第八,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农业收益。第九,以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层次统筹力度、推动区域全面绿色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构建区域间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第十,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削弱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对外开放经济效率和经济容量,在对外开放中贯彻创新理念推动共同富裕。第十一,调整与引导高质量金融服务的策略,包括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监管和社会责任等,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本书区域篇介绍了吉林省、河南省、甘肃省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这些省份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针对短板和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本书的案例篇介绍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浙江省嘉兴市、赣南苏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做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注重向农村牧区倾斜,重点围绕如何提高农牧民收入,推进农牧民实现共同富裕;嘉兴市秀洲区城乡融合社区管理模式改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城乡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赣南苏区坚持项目支撑和引领,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强化全市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2年09月 出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完成的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它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关乎民心向背和能否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第二,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第三,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第四,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第五,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
  •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历史超越
    2022年09月 出版
    物质文明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巨大的物质产品丰腴程度和经济财富的集中表现,不仅依赖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包括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依赖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而且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高度相关。根据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类物质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形成之前,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物质文明、奴隶社会的物质文明、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人类社会所经过的各种物质文明形态相比,呈现“非剥削性”“非侵略性”“可持续性”“开放性”“人民共富性”“人的全面发展性”,从而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崭新形态。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特征
    2022年09月 出版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决定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决定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共同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途径与目的,进而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特征。
  •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22年10月 出版
    本文概述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要突出的特点一是人民性;二是政治性;三是科学性;四是实践性;五是开放性;六是民族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这些理论品格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和体系建设要遵循的理论品格。
  •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由之路
    2022年09月 出版
    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本着向世界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兴办经济特区、实施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进而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和国际环境保障。
  • 以“中国精神”凝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2022年09月 出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和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人力、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的“硬投入”,更需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和“精气神”的“软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样的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因此,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充分凝聚起全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 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梦想成真
    2022年09月 出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将成为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奋斗目标,进而建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
    2020年09月 出版
  • 我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基准与路径
    2021年06月 出版
    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最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对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而实施的“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市场生产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人民至上基准”“生产力基准”“经济效率基准”“新发展理念基准”“经济安全基准”“综合国力基准”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基准,进而找到了推进我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