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冷志明

  • 机构:吉首大学
  • 简介:

    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发展资源环境评价、贫困地区企业创新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地理学报》《经济学动态》《地理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共5部。

  • 图书
  • 文章
  • 中国连片特困区研究(2013~2016)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编著 2017年03月出版
    本书关注连片特困区这类特殊类型区域的总体概况与益贫性特征、新型城镇化进程与趋势、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三个方面。本书在总体概况与益贫性特征方面,描述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空间分布、贫困状况、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与行政分割特征,定量测算和比较了11个连片特困区的综合贫困程度,剖析了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新型城镇化进程及趋势方面,在全面探讨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发展趋势及发展思路和对策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武陵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和发展战略;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方面,构建了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测度了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状况,并对其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阐释。本书既注重连片特困区减贫与发展中“共性规律”的探寻,也注重“个性特征”的考察,对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脱贫目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
    游俊 冷志明 丁建军 主编 2015年03月出版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点推进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连片特困区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区域,不仅城镇化发展滞后,而且其城镇化研究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并激起人们对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以“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编撰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特征和规律。《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由总报告《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以及12篇分报告组成。其中,总报告关注集中连片特困区这类特殊类型区域城镇化的“共性”,发现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具有设市城市数量少、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小、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且不同片区差异明显的四大特征,以及具有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高级化、集中化,空间格局趋向明确、对外通道加速建设、对内分工联系日趋紧密,农民市民化能力增强、途径多样、包容性提升的发展趋势。进而,指出连片特困区应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有产业根基的可持续性、土地集约和环境友好型、分类推进的包容性城镇化道路。12篇分报告则关注“11+3”个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个性”,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空间)城镇化及“人-业-地”三者的协调关系方面考察了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吕梁山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以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的城镇化进程、特征、路径、趋势和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
  • 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7年03月 出版
    客观评价连片特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现状,找出主要差距,对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有的放矢地给予政策优惠与支持十分必要。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系统,客观评价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现状及其动态演变并不容易。本文尝试构建了涵盖4个子系统、13个一级指标和62个二级指标的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考核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客观评价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 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
    2017年03月 出版
    本文在回顾为数不多的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应用第七、八章所构建的多维贫困测度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性地创建了一套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方法。进一步地,本文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别从片区整体层面、分片区层面和县市区层面以及2003、2007和2011年三个时间截面对其多维贫困 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对贫困的各维度及综合贫困、自我发展能力各子系统及整体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 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年03月 出版
    连片特困区贫困是特殊的区域性贫困, 要实现持久脱贫关键在于培育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本文在回顾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看作一个由产业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和软实力四个维度耦合而成的系统。然后,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本文应用均方差权重确定法对连片特困区的典型区域武陵山片区各县2005、2008和 2011年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
  • 中国连片特困区概况与特征
    2017年03月 出版
    连片特困区是指由于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等原因,利用一般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周期较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连片特殊贫困地区,连片特困区的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连片特困区发展与减贫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但连片特困区贫困的多维性、致贫原因的复杂性、民族关系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扶贫任务的艰巨性,使得传统的扶贫模式难以奏效。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要求“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构建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多扶贫模式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连片特困区的持续减贫和最终脱贫。显然,这一战略已将各连片特困区作为单一的地域单元,要求片区内各政府在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中实现跨省协作,采取合作共赢的行动。
  •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2017年03月 出版
    本文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测算和对比分析了我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中,经济发展滞后最为严重,是我国11个连片特困区当前贫困中最突出的维度。社会发展水平也不高,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攻坚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虽然经济活动强度低,生态条件总体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仍不容忽视。第二,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我国贫困的“重灾区”,不仅连 片特困区数量多、分布密集,而且贫困程度最深。11个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的空间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强、中部居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大体一致,这意味着连片特困区并不是“孤岛”,周边区域的发展对其仍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虽然连片特困区是一类具有诸多共性的特殊类型区域,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仍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森林覆盖率、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7项指标上差异明显。
  •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基于2000-2011年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年03月 出版
    应用贫困增长曲线和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法,本文考察了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武陵山片区2000~2011年经济增长的益贫性特征、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片区内经济增长益贫性的空间差异以及经济增长益贫性对空间差异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
    2017年03月 出版
    连片特困区是我国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的山区、省际交界的边缘区、民族聚居区,城镇化发展滞后,既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城镇化工作的难点地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使得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难以按平原地区、发达地区的同一模式推进。然而,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是加快连片特困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片区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连片特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而,研究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特征,探索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以及推进连片特困区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2017年03月 出版
    本文首先概述了武陵山片区概况,其次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城镇化进程、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武陵山片区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2017年03月 出版
    本文首先概述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现状与概况,其次分析了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发展过程,最后提出一些有关滇桂黔片区应采取的城镇化策略。
  • 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2017年03月 出版
    本文在回顾国际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比较主要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经济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4个维度共51个指标的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考核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定量测度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