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李强彬

  • 机构:四川大学
  • 简介: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2015年我国领导干部协商式决策观:差异与塑造——基于12个省份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
    2019年04月 出版
    协商民主导向的决策建立在论辩、诉理、说服、理由更佳和偏好转换的基础之上,是推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路径。中国语境下,决策取向的协商民主的实施深受领导干部观念、态度和倾向的影响。为此,为推动协商式决策在我国得到深入、持续和良性的发展,本文基于对12个省份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法,考察协商式决策观在我国领导干部中呈现出哪些特点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职务级别、单位类型、政治身份(党团身份)、地区、学历的领导干部的协商式决策观有何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干部、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民主党派身份的干部、政府系统的干部、科级干部、西部地区的干部和低学历干部的协商式决策观分别与其他组的领导干部的协商式决策观有显著差异,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以有效推进我国协商民主的实施。
  • 2015年中国特色公众协商途径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基于12个省份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
    2019年04月 出版
    从作为公众参与的协商民主出发,本文考察中国语境下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在公众协商途径及其实施周期,以及不同职务级别、单位类型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厅局级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科级和县处级干部高;党政部门实施决策听证会、党务会议、收集民意的周期越短,领导干部对协商民主实施越满意,但接待信访群众越频繁则满意度越低;人大、政协、法检及群团组织实施决策听证会、接待信访、热线电话、网络问政和群众评议获得的满意度在不同实施周期之间无显著差别;政协领导干部经常收集民意比偶尔收集民意所获得的协商满意度要高;东部地区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西部地区高。面向协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调动基层领导干部运用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强化党政机构实施协商民主的主动性,重视公众主动发起而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被动卷入的公众协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