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高培勇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财税政策分析。著有《现代财税体制理论大纲》《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公共经济学》《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编《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等。曾先后3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主讲人。

  • 图书
  • 文章
  • 共同富裕发展报告(2023)
    高培勇 谢伏瞻 主编 2023年07月出版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明确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以浙江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浙江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这是中央选择浙江为全国首个共同富裕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根本原因。自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来,浙江各级政府迅速行动,推动工作落实,初步构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稳健起步、扎实开局,共同富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已启动,在此时点,本书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党建引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推进高质量就业、财政金融政策支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山海协作发展等方面,全面回顾浙江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发展历程,梳理共同富裕建设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因此,本书是对浙江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经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系统总结,对其他地区的共同富裕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同时,本书也从各方面研究探寻浙江推进共同富裕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在数字经济方面,仍然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红利差异较大的问题;在劳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人力资源供需结构不匹配、行业间群体间工资差距偏大、劳动的社会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金融发展方面,仍有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存在短板、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浙江进一步完善共同富裕建设相关工作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因此,本书对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关工作也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
  • 预防腐败的财政措施及国际经验
    2022年08月 出版
  • “十三五”时期我国财税改革与发展
    2015年11月 出版
    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蓝图,“十三五”时期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将循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理念和路线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改革应立足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四个方面的功能定位,着力于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针对现行税制体系不利于发展方式转变、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市场统一的不健全、不完善格局,应锁定“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目标,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以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为主线索,着力于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以及税收征管法等方面推进税制改革。针对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不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不规范、不透明格局,应锁定“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目标,着力于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债务管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等方面推进预算改革。针对现行央地财政关系不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不清晰、不合理格局,应锁定“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目标,着力于在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支范围划分和建立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机制方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鉴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特殊国情,“十三五”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一系列挑战,故而亟须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勇气和策略推进并完成一系列改革操作,着力于避免因“减间接税易、增直接税难”而使税制改革成为“卡脖子工程”、因难以撼动非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利益格局而使预算改革成为“半拉子工程”、因央地财政关系调整走向笼统而使财政体制改革成为“拖泥带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