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7年05月
出版
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实践的不断牵引,还需要理论的不断跟进与指导,尤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许多问题难以回避,单纯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的理论判断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的模糊性造成了实践的盲目性,处在历史转折时代的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历史的自白。自现代性发育以来,科技、机器、工业乃至金融化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核心命题:现代性社会是“卷入市场中的人的社会”,50075251现代性的核心程式正是嵌合在现代市场经济发育的完整链条之上,市场经济的发育促使人类原始的“共同体”概念逐渐从偶然性的体验中不断扬弃自身的抽象性与纯粹主观性,孕育出两种现代性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内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殊的观念形态,唯有以追问的形式对观念形态加以反思,通过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还原,将百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背景下人类实践行为样态用思想性的表述和概念的运动进行本体论追问,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透析其深层本质,才能使问题得以澄明、困惑得以消解。
-
2021年05月
出版
在社会主义制度最为成功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怀疑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为实践的伟大成就已经将答案明确无误地加以宣布。改革开放40余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但当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时候,一系列的困惑使我们在直观、感觉与伦理体验中进退维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异同?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创新在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什么关系?一系列发自根部的疑问深层次地反映了当下中国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后的理论困惑与实践诉求,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之后,单纯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的理论判断已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的模糊性造成了实践的盲目性。一些人在看到市场经济发育的负面效应后主张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另一些人则期望用“市场万能论”消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改革方向。所有这些障碍源于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重大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现代性发育的深层关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内生关系的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如何形成。因此,唯有以追问的形式对上述问题加以反思,通过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还原,将百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背景下人类实践行为样态用思想性的表述和概念的运动进行本体论追问,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透析其深层本质,才能使问题得以澄明。本书试图在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尝试性回答的基础上,对百年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双向追问、切片检查、深度反思,初步总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价值寓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
2021年05月
出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茨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初思考具有独特的历史启示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形成过程中理论上的最初环节。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首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基础;二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学习和继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能立刻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是对货币、金融等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中的作用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
2021年05月
出版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梳理了列宁1918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四个转变、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考与实践,以及商品经济实践的宝贵启示。
-
2021年05月
出版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进一步解决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困难,苏联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国家,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在实践中遭受严峻的考验。因此,东欧的改革者们迈出了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他们将20世纪初出现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本国建设实际中,大胆地进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相结合的尝试,走出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因此,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探索是东欧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第一次在理论与实践上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加以同构,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相似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虽然形形色色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失败的本身却体现出历史进步的精神。一方面,它以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地显现和澄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无论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伟大的智慧交锋之中,每一种思想流派仿佛一条江河,最终汇集到人类文明的大海,构成了全人类共同享用的思想财富。因此,市场社会主义用其特殊性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开辟了道路。
-
2021年05月
出版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无疑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思维。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还是当代共产党人,其实践的历史逻辑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诚然,这条道路本身并非一帆风顺,它历经了各种艰辛与曲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反思和回答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世纪难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境界。
-
2021年05月
出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的体现,也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其自身以内在否定的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与超越,这种内在的否定性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具有无限生命活力的强大逻辑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不仅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盛开出绚丽多姿的智慧花朵,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文本,促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当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中被证明了有制度优势的时候,中国下一步该做什么?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以后,我们将如何与时俱进争取更大的成就?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自身的特殊性展示出丰富而又深刻的普遍性原理时,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去践行和发展它?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
2021年05月
出版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反思与不断扬弃中趋于成熟,其观念形态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质也逐步显现。虽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在没有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时,它没有阶级属性,但市场经济一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选择,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特质,对这个问题的澄明既有助于辨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更体现出人类在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从特殊性向追求普遍性过渡的历史进步趋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本质上体现出以下五个价值寓意:其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其三,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其四,实现经济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五,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
-
2021年05月
出版
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有三个事件引发了笔者思考,一是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行情,从千股涨停到千股跌停,连续“过山车”式的震荡成为世界金融史上的奇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面对现代资本金融这个事物时还需要再交“学费”;二是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吸纳了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57个成员国的加盟,中国在获得世界金融体系话语权的竞争中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三是2020年的“双十一”,“天猫”当天的成交额最终锁定为4982亿元人民币,再一次刷新全球网络经济时代的成交记录,而实体经济却仍在艰难地前行。这三个表面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世界成为一体,她正在产生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与此同时,生存世界的经济性与人类整体主义精神的冲突更为凸显,尽管作为现状的现代性虽然不断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被重组,但其不可克服的“二律背反”属性深度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个世界是会迎来一个财富不断丰裕的未来?还是资源的消耗与分配的不公导致举步维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为几十亿人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发展、为全球塑造一种新的治理体系?可以坦言,当前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20世纪初苏维埃政权刚诞生时的情形,甚至更为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一方面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遏制,另一方面通过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场分割中国创造的财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深刻地论述,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深度忧患意识,更要保持高度的发展自信,历史和现实鲜明地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2021年05月
出版
长期以来,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往往关注其生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经济理论支撑,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有所忽略。一般而言,市场精神是市场主体实践活动遵循并固守的价值观的总抽象,它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更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特质、民族信仰及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决定,它深层次关涉市场性质、面貌、发展方向以及人的生存境遇。作为一种无形力量,市场精神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功能。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精神既凝聚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灵性,又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动能。作为一种新的普遍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精神包含着反转西方现代性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