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蔡跃洲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专业;2007~2008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以来先后在江西铜业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财政部综合司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Economic Modell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多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同时撰写内参要报60余篇,获中央领导批示1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对策特等奖、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发改委“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工艺”评估组专家、工信部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数字经济。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中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2年07月 出版
    “十四五”时期须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保持制造业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提升发展质量。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上,以数字技术专利统计量作为技术进步和渗透应用的代理变量,从行业异质性角度考察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及增长质量的影响。现阶段,数字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行业异质性特征,技术收益集中体现在机械设备制造业,而对轻纺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渗透影响不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资本收益率、减少用工数量、降低用工成本等路径提升制造业增长质量,而在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创新等方面的影响有限。
  • 中国依托数字化发展新就业形态
    2022年07月 出版
    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不同于传统的灵活型、自雇型非标准就业方式,而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一种全新模式。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规模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新就业形态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未来,应当引导新就业形态在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使其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 中国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与安全有序流动
    2022年07月 出版
    数字时代,数据信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要素。我国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推动数据要素交易流动、加强数据市场治理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实质性措施。然而,境内数据流动不足、市场规模过小、产品和服务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统一数据标准、权属界定保护、利益分配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境外围绕数据主权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美欧日数据跨境流动博弈合作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挑战。为此,从制度建设、交易规范、能力培养、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就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提出对策建议。
  • “十三五”时期及未来中长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2015年11月 出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使创新渗透和根植于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之中,成为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战略部署,既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还要致力于企业、高校、事业单位、劳动者等微观主体的再造和调整。应该以“创新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支撑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到2030年成为科技强国,到2050年成为引领世界的科技和文化强国。为此,需要着力营造创新文化,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中,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分享科技资源,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及前沿技术研发;在战略必争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并培养和吸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切实提高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注重创新成果的商业性应用和转化,使各类创新活动在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支撑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