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薛焱

  • 机构: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1981年生,河南省西峡县人,法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湖北省哲学学会会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执行主编,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10多项;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各类奖励近10项。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道路与特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

  • 图书
  • 文章
  •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薛焱2016年12月出版
    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应有意识、基本维度和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技术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须明确坚定的政治性、底线性立场,树立主体性和战略性的思维,保持全球性和历史性的视野,以巩固和强化中国当代主流文化认同。
  •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2016年12月 出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其崛起不但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而且对当今世界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概论
    2016年12月 出版
    主流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复合词,是由主流文化和认同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所谓主流文化,通常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文化。而认同的内涵则相对复杂,大体而言,作为一个概念,其被认为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此后,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认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并逐渐发展出基于特定关系性前提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对认同进行了分析,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交往的双向互动中,“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涂尔干认为,认同是集体意识的一种,是将共同体中不同个体团结起来的内聚力;泰勒认为,“认同是人们应当对之忠实的东西”,是“某种给予我们根本方向感的东西所规定的,事实上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而亨廷顿则认为,“任何层面上的认同(个人的、部族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落、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此外,根据张海洋的研究,认同是“从哲学中产生,作为名词表示恒久自性;进入心理学主要用作名词,表示个体对自我及其与社会和他人关系估量的结果”。由此可见,认同的确具有较为复杂的内涵,需要辨析和厘清。本章试图围绕主流文化认同这一核心概念,对主流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进行概括性的理论分析和阐释,以便确立对主流文化认同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
    2016年12月 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演变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确立。但同时,种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虽然得到明确,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对这些挑战进行分析并揭示挑战形成的深层原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强化和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有益启示
    2016年12月 出版
    由孔子创立并经孟子、荀子阐发光大的儒学在秦汉以后经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推行,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梳理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进而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应的经验、启示等,对建设和弘扬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巩固和强化我国当代的主流文化认同显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 国外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借鉴
    2016年12月 出版
    人类社会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当今世界的不同国家,都有其主流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也都逐渐形成了对其各自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当今世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的主流文化及其认同作为考察的切入点,梳理其主流文化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塑造和实现主流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主流文化认同的构筑和强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对美国、苏联和日本的主流文化及其认同的演变历程进行考察,并据此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为镜鉴。之所以选择美国,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乃当今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都是影响我国文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尽管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并实现有效认同,这种成功背后的经验显然值得我们深思。之所以选择苏联,不但是因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及其认同烙下了深深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印记,而且是因为苏联的崩溃有着太多主流文化认同建设上的惨痛教训,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汲取。之所以选择日本,是因为从历史文化传统看,日本受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至为深刻,然而近代以后的日本却走上了一条与受儒家文化浸淫的东方诸国迥然不同的道路,其主流文化发展及其认同建构更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演变过程,其间的成败得失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思索。
  • 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方略
    2016年12月 出版
    “文化是主体与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制度、道德习惯、教育设施、语言、艺术、医药、器具、衣食、建筑、技术等。梁漱溟曾指出,“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至少其各部门各方面相联贯)。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其实也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存在,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的提出,有机的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全面确立起来。因此,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方略应立足这一基本现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现实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对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基本原则的明确、对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有意识的树立、对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基本规律的遵循、对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基本维度的把握,以及对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基本路径的明确来系统构筑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方略。
  •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结论
    2016年12月 出版
    由于文化是结构性的有机系统,既包含主观、无形的价值维度,又包含客观、有形的技术体系,故而弥散于整个社会,无处不在。强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既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切实增强价值自信,提升价值自觉,大力开展价值实践,通过不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来强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又需要从文化的技术体系入手,通过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幸福感的增强和精神心理的充实、满足等来增进人们对我国当代主流文化的体悟、丰富人们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理解和想象,从而拉近人们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情感亲和、深化人们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理性认知,在充分发挥情感亲和型认同与理性认知型认同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强化。简言之,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既需要立足文化的价值内核,更需要着眼文化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