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张艳斌

  • 机构:南开大学
  • 简介:

    汉族,1983年9月生,河南西峡人,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开大学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后,曾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现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1项,在《学术论坛》《学习论坛》《郑州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出版合著《水文字研究》《水与文学艺术》《图说水与文学艺术》《华水苇渡》《南水北调工程文化研究》等5部学术著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执政党意识形态、大学文化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图书
  • 文章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研究
    张艳斌2020年07月出版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实际,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观演进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以“观”为本书的研究主线,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观的概念入手,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观的主要内容,在深入总结党的意识形态观的产生条件、形成价值、演进经验和发展启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观体系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探讨并提出了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观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具有重要意义。
  • 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2020年07月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溯源
    2020年07月 出版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功能、作用、特征的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的意识形态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来源、创新基础和发展活力之所在。
  •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历史发展
    2020年07月 出版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对待意识形态工作的态度、看法、举措虽不尽相同,但都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认真回顾党的意识形态观演进的历史过程,系统总结党的意识形态观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党的意识形态观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现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新时代意识形态观
    2020年07月 出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抓住机遇搞好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应对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社会意识领域日益纷杂的发展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意识形态理论和历史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围绕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当代中国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形成了思想精深、内涵丰富、全面系统的意识形态观。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历史发展的整体分析
    2020年07月 出版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个时期我们党意识形态观各有侧重,这些都是立足于改革开放进程实际和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客观选择。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产生的基本条件,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演进的时代价值,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形成的重要启示,对于我们党不断坚持完善和不断发展科学的意识形态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统一整个国家民族的目标定位,培育践行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强化充满家国情怀的共同情感纽带,构建公正合理的共同利益关系这几个环环相扣的步骤,完成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一战略目标任务。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
    2020年07月 出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社会持续保持稳定,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问题集中凸显,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等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严重挑战,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不断滋生,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涌现,对全党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观提出了新的挑战。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体系建构
    2020年07月 出版
    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观,不仅要有政党层面的顶层设计,切实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这是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前提,还应自觉遵循规律,在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更需要坚持建管结合,努力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加之,我国的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机制不健全,导致各地域发展不均衡、宣传队伍人才缺乏、方式方法亟待创新等问题,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观,摸索出适合我国独特文化传统的、符合我国独特基本国情的、具有我国独特优势特点的宣传理念与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福祉。
  • 新时代要创造性地运用好党的意识形态观
    2020年07月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8·19重要讲话”),是进一步做好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纲领性文献。“8·19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明确“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要求“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