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6年10月
出版
-
2023年10月
出版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及特点,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指明了方向。
-
2023年04月
出版
意识形态何以生成的问题虽在多种理论的复杂言说中浮现,却植根于思想观念与现实世界的双重变奏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观念的固化、现实的弱化、分工的细化、利益的分化以及实践的深化五个维度,诠释出意识形态的存在样态和内在支撑,破解了意识形态生成的历史之谜。就意识形态生成的逻辑展开而言,观念在意识演变成意识形态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现实的退场使精神对人的统治变得愈发名正言顺;分工的发展孕育出凭借编造幻想谋生的意识形态家;利益的矛盾推动了抽象普遍意识形态的生长扩张;而实践最终使革命意识形态的出场成为可能。对“意识形态生成”的重释,关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2014年11月
出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错综复杂。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总体发展格局下把握思想文化发展,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和思想基础,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指出培养“四有”新人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理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强调文化发展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把民族传统和世界文明结合起来。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回答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历史和现实也双重地印证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