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何得桂

  • 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创新团队
  • 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新阶段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2022年02月 出版
    农民增收问题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研究表明:从纵向来看,陕西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差距已经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从来源结构来看,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陕南、关中和陕北三个片区来源结构各有特色,农民收入区域之间的差异体现得较为明显。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增长乏力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升级导致非农就业受到限制;公共财政增收困难加大导致转移性增收问题较为突出;财产性收入缺乏源头影响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都显著影响到陕西农民增收的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发展阶段,促进陕西农民增收要依靠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大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加潜力;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帮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强农民增收新动能;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稳步增强增收带动作用。
  • 石泉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与促进策略
    2023年03月 出版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关乎文化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通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志愿服务开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涵育文明乡风民风,持续提高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突出党建引领的巨大作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群众精神需求。积极培育时代新风貌,更加注重协同共治。要强化责任落实,让党的声音“响起来”,让基层工作“实起来”,让文明新风“树起来”,进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及其深化
    2019年01月 出版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是同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社会搬迁与社会改造。形成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模式对于实现搬迁群体“稳得住”的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移民搬迁发源地、决策地和推进地,陕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移民搬迁之路。从其目前实践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模式得到创新,社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管理不断加强、物业有序运转,治理体制机制基本成型;但仍存在基层党建有所缺位、自治发展较为乏力、管理水平不够高等亟待破解的问题。基于对陕南易地扶贫搬迁的持续跟踪调查及思考,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靶向治理”的概念,指出以顶层设计精准、执行过程精确、监督机制精细、反馈机制精进的治理方式破解“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问题。
  • 及锋而试:将脱贫攻坚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良机——基于对石泉县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2020年03月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效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县域”的概念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受到前所未有关注,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离不开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产业,形成了“三带三扶三长效”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在保证脱贫成果长期有效的同时,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利用“能人兴村”战略充分发挥党在基层自治的领导作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当地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基层与地方脱贫攻坚战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主要困境及破解之道——以2020年商南县“四借四还”产业扶贫模式为例
    2021年01月 出版
    构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质量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陕西省商南县“四借四还”产业扶贫的案例发现,从“产业扶贫”迈向“产业兴旺”进程中主要面临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链延展性不够长、农民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等困境。脱贫地区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需要加快构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产业主体与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形成结构多元、地区分工、循序渐进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