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公晓昱

  • 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
  • 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减贫与发展。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新阶段制约陕西农民增收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2022年02月 出版
    农民增收问题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研究表明:从纵向来看,陕西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差距已经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从来源结构来看,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陕南、关中和陕北三个片区来源结构各有特色,农民收入区域之间的差异体现得较为明显。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增长乏力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升级导致非农就业受到限制;公共财政增收困难加大导致转移性增收问题较为突出;财产性收入缺乏源头影响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都显著影响到陕西农民增收的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发展阶段,促进陕西农民增收要依靠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大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加潜力;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帮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强农民增收新动能;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稳步增强增收带动作用。
  • 及锋而试:将脱贫攻坚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良机——基于对石泉县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2020年03月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效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县域”的概念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受到前所未有关注,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离不开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产业,形成了“三带三扶三长效”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在保证脱贫成果长期有效的同时,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利用“能人兴村”战略充分发挥党在基层自治的领导作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当地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基层与地方脱贫攻坚战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主要困境及破解之道——以2020年商南县“四借四还”产业扶贫模式为例
    2021年01月 出版
    构建“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质量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陕西省商南县“四借四还”产业扶贫的案例发现,从“产业扶贫”迈向“产业兴旺”进程中主要面临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链延展性不够长、农民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等困境。脱贫地区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需要加快构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产业主体与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形成结构多元、地区分工、循序渐进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