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即以“是”为连系词的事实判断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连系词的价值判断以及这种推导的根据与理由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自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这一问题之后,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它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价值判断绝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近代以来,这种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对立观普遍流行、影响深远,对价值论、伦理学提出了学理上的挑战,也给诸如科学探索、伦理评价、行为选择以及决策活动带来深刻影响。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个新尝试。
实质上,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主体(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并不存在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鸿沟,主体(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其本性、需要与能力,根据实践活动中所发现和把握的事实,进行价值评价,获得价值判断,并以之为指导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生活实践中的解决对休谟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对之加以创造性的总结和提炼,逻辑上的解决也是完全可能的。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从事实到价值、从事实判断导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并不是单向、静态的,而是一个双向作用、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主体(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就不断在新的水平上双向过渡,达到统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