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生长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期,成长于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行为方式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高校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年龄接近,成长的时代背景相似,在思想、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心理容易靠近,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高校青年教师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格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他们的学术风范和师德师风激发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他们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针对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述了人的行为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内涵、特性及行为方式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第三章从年龄和身份方面界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高校青年教师,梳理和探索了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内涵、特殊性及影响和作用。第四章主要对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析。第五章对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现状和表现特点。第六章深入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的影响因素。第七章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三项基本原则,提出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分类教育与融合教育相结合的四种基本方法。第八章从思想、发展、生活、环境四个维度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行为方式优化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优化
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2022)
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论(全7册)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三十余项。在《红旗文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人民论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中国知网总下载量近六干次,其中1篇学术论文被《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1篇发表在《红旗文稿》的学术论文被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求是网、搜狐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转载,独撰1篇研究报告被教育部社科司主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采用。参编“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系列图书2部、学术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