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西方工人合作社正悄然发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嬗变:部分合作社开始发行股票,剥离资产或收购股份制企业成立全资股份制子公司;或与其他合作社甚至是供应链上的股份制企业共同注资成立股份制子公司并上市交易等。这些行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球化下逐步拓展到国外。这表明西方工人合作社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及增加成员收益,在尽可能的深度与广度上进行着制度变革。然而,这些变革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其内在机理又是什么;合作社会最终变为股份制企业吗,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所能穷尽的中西方研究文献,基于西方工人合作社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依据马克思制度分析的科学内核(唯物史观),借鉴和吸收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企业组织、治理理论的合理成分,经过扬弃,有机合成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工人合作社产生、发展与变革的制度分析框架,并以西班牙的合作社集团蒙德拉贡为主要例证对象,尝试对当前西方工人合作社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深入的制度解析,深刻阐释这些新变化、新发展发生的深层机理,揭示市场经济下工人合作社最本质的发展演进规律,并指出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等,进而为中国的合作社,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制度经济学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反贫困治理:农民合作社发展研究
男,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理事。研究兴趣与重点集中在制度经济、合作经济等领域。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2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2项、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规划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作为第一作者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经济经纬》《云南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英文期刊1篇。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完成的学术成果四次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系中组部云南省遴选的第二批20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之一;2014年获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第六届“合作经济创新人物奖”;2017年获“云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