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如何认识孙中山晚年的民族主义——读孙中山1924年讲演的《民族主义》

作者:
孙宏云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大小:
1.52 MB
报告字数:
15970字
所属图书:
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所做的民族主义讲演是理解孙氏晚年民族主义的重要文本,有多种版本存世,其中何者为定本,迄无明确说法,似尚存变数。以往讨论孙中山晚年思想的焦点之一为:孙中山为何在国民党“一大”宣言刚通过不久就开始作三民主义的系统演讲,二者当中的民族主义有何差异?本文认为,孙中山讲演的民族主义与“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不属于同一种理论系统,各自的思想逻辑和终极目标都是不同的,它们只是在反帝问题上有所交集而已。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可以接受“一大”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两条原则,即反对帝国主义和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如何反帝,反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国内民族平等是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还是塑造中华民族国家的必然途径,在这些问题上二者实有本质之差异。孙氏晚年民族主义的思想核心并非如后来人们所强调的体现其进步性的反帝思想,而是思考如何构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以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建国问题。其前后之民族主义思想一以贯之,近似于“族群民族主义”(ethnonationalism)类型,与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族国家之建构,目标是一致的;而作为民族建国的具体方案,其中虽不无歧义,但亦具有超越其时代局限的理论价值,当可启发当下思考诸如怎样处理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本位社会文化结构与外来思想关系,以及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

关键词:

民族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讲演

作者简介:

孙宏云:孙宏云,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章目录
·关于《民族主义》的版本问题
·民族主义讲演与“一大”宣言关于民族主义解释的异同
·两种不同的理论诉求
·具体言说对象和资料出典问题
·超越时代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