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遵义会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科学传播

作者:
熊宗仁 李朝贵
出版日期:
2016年4月
报告页数:
64页
报告大小:
967.05 KB
报告字数:
37285字
所属图书:
遵义会议精神与贵州地域文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世纪初期,与我国中原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速度甚为缓慢。由于贵州的地理环境闭塞,对外交流不多,贵州人民在十月革命之后才对马列、阶级、布尔什维克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五四运动在北京的爆发,全国的学生开始相互奔走呼吁,在北京读书的贵州籍学生,纷纷写信回家,讲述五四运动的情况,号召家乡人民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通电、传单也通过不同渠道传入贵阳。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1921~1949)》,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第11页。早在五四运动之前,贵州就先后建立“少年贵州会”“大中华民国贵州学生爱国会”“新民学社”等爱国团体。这些团体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贵州宣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思想,从而影响很多知识分子、革命志士走上了光明之路。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熊宗仁: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现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贵州省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致力于中华民国史、贵州地方史、中共党史,文化与经济、社会以及年鉴学、方志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独立出版各类著作15部,合著1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著作10余部,曾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性奖励。

李朝贵: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处处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贵州地方史、贵州抗战史、贵州禁毒史研究,并有相关著述发表。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早期传播
  • 1.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初期传播
  • 2.学术思想与理想信念的疏离
  • 3.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膜
(二)早期中共贵州地方组织所代表的文化
  • 1.早期中共贵州地方组织的文化生境
  • 2.中共贵州省工委与中共中央的组织联系
  • 3.中共贵州地方组织与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
(三)遵义会议开启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新路径(模式)
  • 1.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传播
  • 2.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贵州新思潮
  • 3.遵义会议精神引领下的贵州群众革命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