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3年,卢卡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的负责人和“德国作家保护协会”柏林分会主席在柏林从事党的文化活动。他曾经同R.贝歇尔和A.科穆雅特一起共同起草《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纲领草案》,用化名“凯勒”出席具有政治意义的公开集会,并在1932年召开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在杜塞尔多夫、科隆和法兰克福做关于法西斯意识形态和文学理论的讲演。他还以著名文学理论家的身份参加“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左曲线》的工作。在这个刊物上除了发表一些论述萧伯纳、豪普特曼和歌德的文章,还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如《维利·布莱德尔的小说》《倾向还是党性?》《报告还是塑造形象?》等,探讨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作用。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使卢卡奇明显达到了“根本的哲学转变”。卢卡奇十分强调塑造人首先是“把辩证法运用于文学领域的问题”,但他的某些看法或主张也引起了一些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