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我国就业结构(1952~2007)

作者:
陆学艺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报告页数:
51页
报告大小:
1.95 MB
报告字数:
38382字
所属图书: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全四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章描述我国就业岗位的数量、类别和层次分布,这些岗位是谁“生产”的、“生产率”有多高;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是如何实现结合的,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于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类就业者之间的关系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关系形态对于经济效率和政治稳定具有何种的影响。我国的游戏规则特征是“经济含量”较多,“政治含量”更多,“社会含量”微少。其运作的结果或者是就业岗位的生产率不足,失业率高;或者是关系形态恶化,就业结构乃至政治结构不稳。岗位生产和关系形态“共得”的实现方式是增加“社会含量”。

关键词:

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历史分析就业岗位就业区位

作者简介:

陆学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主攻中国哲学,1965年毕业。曾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年以后,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及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1983~198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派到山东陵县挂职,兼任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6年当选为会长: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农村问题专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 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
  • 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
  • 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
  • 就业岗位的全球化
  • 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
  • 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 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 职业类别的复杂化
  • 就业流动的自由化
  • 就业区位的集中化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
  •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
  • 过度市场化:劳务派遣
  • 社会排斥——农民工
  • 市场自由——“鱼塘困境”的出现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
  • 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
  • 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
  • “所设计的社会”与“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
  • 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