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陆学艺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主攻中国哲学,1965年毕业。曾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8年以后,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及以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1983~198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派到山东陵县挂职,兼任县委副书记。

    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6年当选为会长:1993年、1998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农村问题专家。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多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 图书
  • 文章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全四册)
    陆学艺 主编 2018年05月出版
    自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版至今,已有16年了,距2013年《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一书出版,有5年了,作为本套丛书主编的陆学艺老师于2013年5月13日仙逝,迄今也快5年时间。在过去的20年时间内,世事变迁神速,真有让人眼花缭乱之感;也正是在这20年中,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其明显的改善,中国正在阔步迈进新时代、新征程。在这个时候,我们把过去16年内先后出版的四本专著重新整理出版,究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究竟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
    2022年08月 出版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总报告(1949~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与矛盾却日益凸显和严重,成为新阶段的特征。本书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观察分析引发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还不够好,而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根源。今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快社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必然选择。
  • 我国人口结构(1953~2008)
    2018年05月 出版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基本载体,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已由“两高一低”根本转变为“三低”;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但存在不合理问题,如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出生性别比攀升、素质结构改善但变化滞后、人口流迁分布存在结构性障碍等,不利于资源和机会的合理配置,从而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人口结构问题大于人口增长问题,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 我国家庭结构(1982~2008)
    2018年05月 出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初级单位,是对资源和机会的基本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结构仍以核心家庭为主体,但小型化加快。家庭类型多样化: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以及只身流动的分离家庭和居无定所的漂泊家庭日增。家庭内部关系显现夫妻平权、代际独立;小家庭的独立性、家庭间的网络化和依赖性日趋明显;家庭的经济功能日益恢复和强化,而婚姻关系的稳定性、生育功能的重要性在减弱,扶养压力倍增。
  • 我国就业结构(1952~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本章描述我国就业岗位的数量、类别和层次分布,这些岗位是谁“生产”的、“生产率”有多高;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是如何实现结合的,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于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类就业者之间的关系形态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关系形态对于经济效率和政治稳定具有何种的影响。我国的游戏规则特征是“经济含量”较多,“政治含量”更多,“社会含量”微少。其运作的结果或者是就业岗位的生产率不足,失业率高;或者是关系形态恶化,就业结构乃至政治结构不稳。岗位生产和关系形态“共得”的实现方式是增加“社会含量”。
  • 我国收入分配结构(1978~2008)
    2018年05月 出版
    收入分配结构从经济资源和机会占有的角度反映社会结构性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历经“打破绝对平均—相对平均—相对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深刻变迁过程。目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在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尤其行政化(权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社会安定和谐,需要从多个层面尤其是制度层面加以改革调整,要千方百计提高中下阶层的收入水平、扩大中下层收入增加的机会。
  • 我国消费结构(1978~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温饱不足、基本温饱走向了小康型、富裕型。城乡居民消费逐渐分化、阶层化、模式多元化,消费标识功能增强。社会政策对消费结构变迁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当前,消费结构不协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不协调表现为居民消费结构变迁超前、三大主体的消费比例失衡、阶层间消费差距过大等。分配关系和阶层结构不合理、社会建设滞后以及拉动内需政策错位等,是消费结构难以调整的症结所在。当前,拉动内需需要转变理念,变“挤海绵”逻辑为追求“木桶效应”。
  • 我国城乡结构(1949~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当前中国城乡结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二元身份性社会地位体系或结构,是目前最需要调整的一种社会结构。该结构建构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农民获得了自主择业、自主经营的自由,城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从绝对封闭走向逐渐开放的艰难转型。但是,城乡体制改革不同步,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不协调,严重延缓了城乡结构的合理和有效调整。城乡利益格局越来越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难度增大。因此,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城乡结构调整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 我国组织结构(1949~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本章考察的是中国近60年来的客观组织结构的演进以及在构建现代宏观组织结构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中国社会的客观组织结构本质上是“国家化”的结构体系,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组织实现总体性控制,亦即把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纳入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体系之内,承担着国家组织分配的多种任务和职能。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格局,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相对独立发展的制度和社会条件。现阶段,中国宏观组织架构的主要特点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市场经济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三元结构格局初步形成,但其中社会组织处于最弱势地位,其发展受到种种制约。基于理论的思考的对现实状况的考察,本章提出一种“制衡的社团主义”理论模型,作为治理中国组织结构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和克服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的理论原则,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效参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
  •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1949~2007)
    2018年05月 出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特别是在1978年以来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中,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初步形成。2001年以来,以中产阶层的加速崛起为标志,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继续向前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资源与机会配置在阶层中的配置出现分化,阶层间的利益冲突不断显现。调整与改革社会政策,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同时协调社会阶层利益,为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阶层支撑力量,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